-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共和国海关摇篮之一
上杭苏区关税处
图为1980年代初的石圳潭。
■江树高 文/图
土地革命时期,各地苏维埃政府建立后,纷纷在红色政权内建立财税工作机制,在辖区水陆要冲设立关税征收点。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中央政府内设中央财政人民委员部,首任部长邓子恢,下设会计处、审计处、总务处、税务局、公债管理局、国产管理局、合作指导委员会等。从此,苏维埃共和国开始了近4年的关税工作探索和实践。其时,税务局下设农业税征收科和商业税征收科(后增设关税征收科),负责管理中央苏区范围各地关税处,最多时下设机构达5个,即农业税征收科、商业税征收科、关税征收科、商业登记管理处和财会总务处。1933年3月17日,临时中央政府颁布《财政人民委员部训令第十五号——建立关税制度》,决定在赣南、闽西15个苏区县边境水陆要冲设立24个关税处,遍及赣江、抚河、信江、闽江、汀江等5条水路和苏区与国民党统治区边境的陆路隘口,被誉为“共和国海关摇篮”。其中在今闽西范围有2个关税处,即石圳潭关税处(位于上杭旧县境内)和汀州关税处(设在汀州半条街上)。
石圳潭关税处实际是上杭县关税总处,除管好本处和旧县集镇分处业务外,还要管辖同坑塘(今才溪同康村)、官庄2个关税处工作。
各关税处一般设主任、会计、出纳、检查、炊事和武装保卫人员。石圳潭关税处紧挨旧县河,扼守旧县河和陆路才溪、南阳一线至上杭,新泉旧县一线至武平悦洋方向的交通要冲。石圳潭关税处地址有2处,一处在下街子上,主要用于开票收款(现已无存);一处在孔氏享堂,主要用于工作人员的生活(现仍保存)。石圳潭关税处主任是陈善奎,副主任张发万。张发万初时任出纳,任副主任后出纳移给孔元先担任。另还有检查员林武、核算员德礼、炊事员黄富茂等。武装保卫负责人先后有孔元仁、严福周、李开万。旧县(集镇)关税分处主任是陈仲三。官庄关税处地址设于红石村白石角,主任蓝善嵩。白石角旧时曾是墟场,有小街市,街市两边商店林立,各色工商生意人在此开业从艺,集市贸易极其繁荣,被人们称为“小香港”。这里又是长汀与上杭的结合部,扼守着长汀至上杭的水运要道,加上当时汀江以西大部地区属国民党统治区,而红石属汀江以东,属红区,所以,在这里设立关税处,地点比较合适。同坑塘(今才溪同康村)关税处设于河头,主任为游通芳。
关税处课税的出口货物主要是土纸、谷子、大米、黄豆、茶油、木材、烟叶等;进口货物主要有布匹、食盐、煤油、火柴、杂货、西药、电池、电筒、电报材料等。税率一般为3%,而鱿鱼、墨鱼、大饼、食杂和鸡鸭等5%;药材税率较轻,红军需要的药品和盐、誊写蜡纸可免税;金银、宝锭锡箔和国民党纸币则予以没收。收税的手续是先由检查员检查,后由会计开税票,在审核人审核后由出纳收钱款。使用的税单是骑缝式两联单,内联为存根,外联给纳税人。外联不盖公章,只盖私章。
在上杭境内经纳税出口的土纸,不同关税处分别给予盖上“元”“亨”“利”“贞”4个不同字样的印子。“元”代表官庄关税处,“亨”代表同坑塘关税处,“利”代表石圳潭关税处,“贞”代表旧县关税分处。凡遇有盖上这些不同印样的土纸,一看就可辨出哪个关税处已收税,其他地方不再课税。土纸运至国统区后,商人要将这些印样撕掉,免被国民党找麻烦。上杭境内各关税处所收税款,统一上交设在旧县集镇的上杭县苏财政部,由其转交中央。
关税处工作人员工资每人每天2角,扣除伙食费后,每半月或一个月结算一次,节余的伙食尾子发给私人零用。收入虽然微薄,但大家过得开心。
由于当时上杭苏区地处中央苏区东南门户,上杭城和汀江以西广大农村地区长期处于国民党统治范围,故苏区和国统区之间争夺税源的斗争甚为激烈。汀江河上有木船从回龙、官庄往上杭方向运送土纸等大宗货物,往往都有国民党大批武装人员押送。敌强我弱,苏区关税处常常只能放弃没有把握取胜的收税机会,税款收取多在肩挑货物范围内进行,税源有限,所收税款也不多,石圳潭、同坑塘和官庄3处,每月税款总额多在七八百至1000多元之间。但尽管如此,闽西苏区关税人仍然在艰苦的条件下辛勤工作,敬业尽责,不仅为中央苏区税收取得起到添砖加瓦作用,也为共和国海关建设积累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