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记忆里的味道
刘小飞 绘
■ 张晶晶
夜色漫过枝头,月亮升起。对面的山起了薄雾,夜晚降临了。我和杰抱着宝宝在村口漫步,一时不太想回家做饭,北半球的夏越来越近,我们亦不太想这么早回家里将孩子哄睡。和杰在村口驻足片刻,“去哪呢?”杰问。我漫无目的地望着夜色,眼神无处落脚。正看着,前方不远处曹阿姨的家里炊烟袅袅,怕是正在做晚饭。我定了下,静静地说:“去曹阿姨家吧。”
杰心领神会。“去蹭饭?”他笑着问。我用他的口头禅笑着说:“不是不可以。”去曹阿姨家里蹭饭不是一两天了,不,准确说,是很多天,很多次,很多餐。从我来培田以来,或者,从我和杰结婚,嫁到培田以来,说不清多少餐是在曹阿姨家里吃的。遇上曹阿姨一家在吃饭或者准备吃饭,他们总是热情挽留:“张老师,留下来,一起吃个饭吧!”
听到曹阿姨真诚的招呼,看到饭桌上热乎乎、香喷喷的饭菜,谁能拒绝这盛情呢?从胃到心,都暖暖的。饭菜暖胃,热情暖心。更何况,吴叔叔还有好酒款待。吴叔叔爱酿酒,米酒、果酒、草药酒,满满的一地窖,皆是他和他儿子酿的酒。“足有几千斤。”一次饭桌上,吴叔叔略带自豪地说道。伴随我睁大的双眼,还有一杯橄榄酒下肚。那是吴叔叔的儿子从山上采摘的新鲜野橄榄,配合本地白酒酿造而成。味道清爽、可口,我最喜爱不过。每次来曹阿姨家,必呈撒娇状表示要喝此酒。吴叔叔也很疼爱我,将我视作半个女儿,总是不吝把我的酒杯添满。
我喜欢吴叔叔一家人。曹阿姨、他们的儿子、她的外孙女儿,虽然她的外孙女偶尔有点聒噪,但灵巧,可爱。他们简单,有着在乡村生活久了的、朴素的况味。这种味道不易得,要和土地长久打交道才有。说到土地,吴叔叔曹阿姨最离不开土地。他们种水稻、育蔬菜、采野果、下河捞鱼......他们也许不曾读过太多书,可是他们身上,却始终浸染着属于这方天地的味道。脚踏实地、手捻稻谷、风吹日晒、简单直接。他们用最直白的话说些最简单的道理。也许只是“来,坐下吃饭”,就让你感受到乡村里最朴实的、不经雕琢的日常。
我怀念这种味道。小的时候,我在安徽外公外婆家长大,那是三十年前的乡下。屋舍并不高大,旁边还有牛屋、猪圈、葡萄架。院子里外公会种下高高的枣树,熟了后哥哥们爬上去摘,可甜啦!外婆则围着灶台生火、做饭,给我讲故事,那是外婆的呢喃。如今,却再也听不到了。
我们怀念这些味道,总在不停地往回找。幸运的是,我在这里找到了。在村里常串门,今天去同年叔叔家喝茶,明天去隔壁奶奶家唠嗑,老人活动中心里的公公婆婆们可喜欢逗孩子啦。晚饭时间不想回家做饭?要不去曹阿姨家。去到那里,他们永远热情款待,有菜没菜,一句“快来,坐下吧,就当自己家。”然后你笑着坐下,拿起筷子,恍惚中,好像又回到童年的美梦中,只是不同的是,现在的你,可以就着美酒,一醉方休。
我爱这乡村生活的味道,我爱这乡村的上空万里无云也好、白云翻腾也好,我爱它
变换的天气,我爱它的炊烟袅袅。来乡村逛一逛,走一遭,也许,你也会爱上这,记忆里的、久违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