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方志大家——八县志总纂郑丰稔


郑丰稔(1873—1953),原名德辉,字笔山,龙岩龙门镇赤水村人。清末拔贡,以才学闻名于龙岩。后入全闽师范学堂学习,毕业后历任龙岩中学学监兼经史教员、县教育会会长、省咨议局候补议员、福建省议会副议长、福建省高等审判厅厅长、福建省临时参政院代议长等职。其起草的《讨袁氏檄》声讨袁世凯复辟,深得孙中山先生赏识。晚年致力于地方志编纂,先后总纂龙岩、泰宁、崇安、华安、漳平、长泰、云霄、南靖等八县县志,著有《八邑志书序例》,为福建省保存了数百万字的地方文献资料,被誉为近现代福建方志大家。

青年拔贡才气过人

清同治十二年(1873),郑丰稔出生于一个烟商家庭,家境富裕。他少年聪颖,勤奋好学,七岁入学,十二岁随父赴江西进贤县,入梅庄永太烟铺学商,次年弃商就读于胡作舟,十五岁回到龙岩,先后师从廖心一、连襄臣。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郑丰稔考中拔贡,以才学闻名于龙岩。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他补行拔贡试,考中后,分发广东就职梅县州判,没有赴任。宣统二年(1910)秋,郑丰稔于北京参加第一次法官考试,被录取,授七品推检,派充江西高等审判厅推事。郑丰稔才气过人,但因为孤傲的性格作风,难以在官场上发迹。所以他“任职数月,丁父忧(遭逢父亲丧事),扶柩回岩,遂脱离任籍(职务隶属)”。后来,他把这段经历评价为“被八股、科举、仕官玩弄时期”。

废科举后,郑丰稔赴福州全闽师范学堂学习。他自我剖析道:“进入全闽师范学校,与同盟会林森等交,才知有孙逸仙其人......但因科举束缚过深,毕业后仍旧天足重裹,不能自拔泥坑。”后参加同盟会,拥护孙中山的政治主张,参加反清革命活动。光绪三十一年(1905),郑丰稔毕业后任龙岩县立中学学监兼经史教员,并当选为龙岩教育学会会长、咨询局候补会员。

执笔《讨袁氏檄》

民国元年(1912),郑丰稔被选为省临时议会议员,时任省参事会会长彭寿松,恃功争权夺利,横行霸道。郑丰稔不畏权势,与宋子靖等提案弹劾。民国2年(1913),郑丰稔当选为福建临时省议会议员、副议长,加入中华革命党。2月间,湖南发起组织各省议会联合会,郑丰稔与叶在舍被选充代表,北上天津出席该会。

宋子靖组织癸丑俱乐部为新组的国民党拉拢议员,拉郑丰稔加入该部,指为国民党议员,议会选举结果被选为副议长。此时袁世凯妄图正准备复辟称帝,企图杀宋借款。孙中山、黄克强、陈英士诸先生在沪反对,因无机关协助,通电不能发,遂电促各省议会联合会代表南下,共谋对策。后主张开特别法庭审理此案,并通电外债团(提供借款的外国银行团)不予承认(以防袁世凯筹钱复辟称帝),皆以省议会联合会名义施行,郑丰稔被任命为起草员之一。

由于各省议会发生内讧,共和派议员暗助袁世凯,主张撤回代表,叶在金为共和派议员,潜回闽省。孙、黄等以事机紧迫,促各代表返本省谋独立,郑丰稔响应孙中山号召,协助孙道仁、许崇智等谋独立,并执笔写了《讨袁氏檄》,历数袁世凯窃国罪状,辞锋犀利,气势不凡。檄文由议会正副议长领衔以通电发出,影响颇大,孙中山先生甚为欣赏,郑丰稔名噪一时。后遭通缉,郑丰稔潜回龙岩紫金山麓设馆教书,居住在紫金山“通德楼”,写下了大量诗文以寄托情怀,其中《奎亭怀古》写道:“射斗文星万丈长,奎亭遗迹几沧桑。我生偏在古人后,独立千秋一怅望。”

促成省宪实施

民国5年(1916),福建政权落入北洋军阀李厚基手中。郑丰稔急走广东,请兵驱李。民国7年(1918),粤军陈炯明与许崇智分道入闽,郑丰稔被委任为福建高等审判厅厅长。民国10年(1921),郑丰稔代表省议会北上出席徐世昌总统召集的地方行政会议。民国11年(1922),许崇智驱逐了李厚基,由林森出任福建省省长,福州人士胡仰山、魏锡滋等以未经议会通过,手续欠完备为由,掀起一场“倒林拥萨”的争闹。郑丰稔以议会副议长的名义,召集在省议员和各界人士开茶话会,制止纷争,一面函请林森退让,而推萨镇冰上台就任省长。因此,桥南公益社视郑丰稔为眼中钉,遍城揭帖,欲除之而后快。为了避免攘夺省政的嫌疑,他在萨镇冰登台之后,就托故回到龙岩。

民国12年(1923),直奉战争结束后,段祺瑞上台做了北京政府的临时执政。这时各省正掀起自制省宪的风浪,国会部分议员怂恿段祺瑞持省宪事宜,组制宪筹备处,推选筹备员若干名,萨镇冰出任省制宪筹备处处长,郑丰稔出任省制宪筹备处副处长。国会议员对副处长人选问题有不满之意,郑丰稔为缓和事态,就退居龙岩。萨镇冰不愿意卷入政治旋涡,拒绝处长职务。雷寿彭也辞去副处长职务,制宪筹备处几乎解体。但那时候各县审查员大多已到省,审查省宪之事,势在必行。遂推漳州的施发甘为研究长,审查公决,推动省宪完成。但国会议员周荫人出面干涉,并请段祺瑞来电制止。

郑丰稔坚持闽宪自制,即以制宪筹备处处长的名义,致电段祺瑞说:“公‘马’日通电有促成省宪之宜言,省府又转钧府秘书厅未电主张缓办。前后两歧。明示天下以不信。公如违反‘马电’主张,则请将西南各省省宪撤销,否则闽人不敢闻命。”稍后,他又致段祺瑞一电,中云:“闽省制宪历经年余,并非以公‘马’电为根据。良以制宪之权在国民,不待公有所主张,亦非公所能制止,今公又明令省宪应行缓办,闽人亦惟有听命于国民会议之公决,不能听命于公一人之意见。今总决已竣,公布在即,按诸法理。衷诸事势,均不能国公一电而止。”段祺瑞看出闽人自制省宪的决心不可动摇,就不再干涉。

民国13年(1924),郑丰稔选充代表,北上出席段祺瑞执政召开的善后会议,段祺瑞曾就闽宪制成一事当面嘉许。同年冬,郑丰稔被任为参政院参政,颇被器重。此时驻岩军阀赖世璜逼迫农民种鸦片,以图取不法税利。郑丰稔义正辞严地支持岩民与邪恶势力作斗争,他致电赖世璜属下处长: “闻君下乡,逼种烟苗。岩民虽弱,赴义则强,此事遂行,誓不与君共覆载。”民国14年(1925)冬,郑丰稔离京回省,代行省议会议长职务。次年,省议会停止活动,郑丰稔回居龙岩。

推动合作抗日

民国21年(1932),郑丰稔流寓厦门,先后任厦门大同中学教员及厦门大学、福建师专教授,从事高等教育7年。民国26年(1937)4月,日本军国主义大举侵华,民族危机深重,福建各地展开了“反对内战,一致抗日”的反帝爱国运动。中共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提出“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主张,发表了致国民党的公开信和各界人士书。郑丰稔公开表示拥护中共这一主张。他在“闽西旅漳、厦同乡会”邀集的士绅会议上说: “......现在共产党提出和平合作,我们就应当赞成”,得到龙岩旅漳、厦各界人士的支持。于是郑丰稔为同乡会草拟公开信,向国民党当局发出实现和平合作,一致抗日的呼吁。

邓子恢曾登门邀请郑丰稔出面游说国民党省政府主席陈仪,实现国共合作。郑丰稔毅然答应,并表示:“如果国民党当权的军政人员不愿和平的话,我们地方人士和你们谈判停战,实现和平合作”。后来郑丰稔应邓子恢之邀回到龙岩,邓子恢离岩随军北上抗日后,郑丰稔即受到国民党县党部的威胁,又被驻岩师管区司令驱逐。不得已避居永安,而在大湖省师谋一教席,籍以维持生活。民国37年(1948),郑丰稔执教于龙岩高中。

总纂八邑志书

从1939年起,郑丰稔先后应本省泰宁、崇安(今武夷山市)、华安、龙岩、漳平、长泰、云霄、南靖等八县修志局邀请,出任8县县志总纂,历时10年,全部编成(其中5部铅印出版,3部未刊印),为福建省保存了数百万字的地方文献资料。郑丰稔在总纂八邑志书之后,还将八邑志书的序例汇集成册,著有《八邑志书序例》并在解放前夕铅印出版,目前有2种版本流行于世。郑丰稔总纂八邑志书,省内外学者对其评价极高。民国37年(1948)12月,黄典诚为《八邑志书序例》所写序言说:“吾师龙门郑笔山先生,自丁丑以还一纪之间,赓修泰宁、华安、崇安、龙岩、漳平、长泰、云霄、南靖等八邑方志。每纂书,辄详稽事实,芟绝虚饰。而义例之立,名目之分,精严确当,向所未觏”。欧阳飞云为《八邑志书序例》一书所写的评论说:“我国修纂地方志享盛名的,民国以后,除了已故梁启超、蔡孑民、陈石遗和瞿兑之、李太棻等人外,当数郑丰稔先生了。”

在志书编纂过程中,郑丰稔坚持历史进化论观点,批评旧志编者因袭儒者“惟凭主观,偏重惩劝,晓晓然于其所谓微言大义”“一开卷,则缮绅之录,词赋之钞,纷然排列场面”“至于人生日用之常,与夫进化程序之重且大者,则鄙夷而不屑道”。他认为今人编志的目的“一方面在于检讨过去,一方面在于策励将来”。编写志书应祛空谈,重实用。对社会实业之部,风俗之篇,尤应特别加以关注。在《龙岩县志》志序中指出:“至于旧志之涉于迷信,不合科学之处,今惟于其可删者删之,其不可删者,则附论以备商榷。”他在财政志中用文字记叙和表格方式记录了历代官府“苛派杂征,层累叠增,一亩而输数亩之粮,一岁而出数岁之赋”的现实,以具体数字控诉历代统治者横征暴敛,残民以逞的罪行。对地方官吏以“俸给甚薄,于地方政务未遑,则巧取于民以肥其私”表示极大的义愤。他认为“学校者,政教之源也,人材之盛衰,世道之升降系焉”,而人材之盛衰,在于教师。“师儒之功,不后于卿相。吾是以望教育家之诞生也”。他主张男女平等,主张女子有平等的教育权,反对男子重婚纳妾,反对妇女缠足。他批评近世专以“节孝”“节烈”责女子而不以“才望”责女子,对新编县志列女传体例和内容作了改进。

在新编《龙岩县志》时,他对旧志体例进行了科学的改造。他新辟了氏族志,概述了龙岩各姓居民的迁徙史和姓氏渊源。新编地理志,汲取地理科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对龙岩山川、气候、土壤、地质、矿藏作了科学的描述和记录。他编撰的礼俗志,“胪举美恶,较量古今,检讨过去之是非,以促将来之移易”。他用大量篇幅忠实记录田野调查得来的民间歌谣,使山野民风登上大雅之堂。他认为“舍方音而谈国音,谓之数典而忘其祖”,所以在风俗志中特辟“龙岩方音”一章,对龙岩方言的语音、词汇特点首次进行了探索。在新编实业志中,他“策励将来”,对农工商各业的大事作了详尽的描述,“俾过去者得以检讨,现在者获有把握云”。

1949年9月龙岩解放,郑丰稔以开明士绅身份参加庆祝大会。解放后,郑丰稔亲眼看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被推翻,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感慨良多,欢欣之余写了《道情十唱》《解放曲》等诗篇,歌颂共产党,歌颂毛主席。1952年,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席张鼎丞特聘任郑丰稔为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53年,郑丰稔病逝于厦门鼓浪屿,终年81岁。

2003年5月,龙岩市新罗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重印郑丰稔总纂的民国34年版《龙岩县志》。

2019年,郑丰稔旧居通德楼重新修缮。在通德楼中发现有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为郑丰稔的母亲傅氏祝寿所颁“秉淑颐龄”木制匾额、落款郑梅坡的“宾隆更老”匾额和落款乾隆五十五年“岁进士”匾额。郑丰稔后代将其全部无偿捐赠给龙岩市博物馆,以为龙岩历史研究保留珍贵历史。

(执笔:中共龙岩市新罗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张楠 阙晓雪 刘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