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高山花园 福地洞天
——永福花乡造福记
图为『永福花乡 』花坛。
永福花卉,造型奇特。
图为永福樱花茶园。黄振明 摄
■ 黄瀚
在闽西的东南角,博平岭山脉逶迤而来,回龙雄结,拱起一块盆地。面积535.5平方公里,人口5万多,分别约占所在地漳平市总面积和总人口的近六分之一。
这便是被誉为“高山花园”的永福镇。
“让好花走进寻常百姓家”
在这处平均海拔780米的高山盆地四周,有40多座千米以上的大山环拱,北有三重岭,西有红尖山,南有朝天岭,东有苦笋林尖。单听这几个山名,就可以想象那山势的险峻。盆地底部地势开阔,山坡起伏,田园阡陌纵横,屋舍连绵。此处盆地号称“三河众”。有吕坊溪、西山溪和石洪溪从各方来,汇聚在墟镇边,而后悠悠湍湍流往九龙江。这里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如春。年均气温20度,年均降雨165天,日夜温差大。具有夏凉爽、秋寒早、春暖迟等特征。
2021年,永福镇入选福建省首批“气候康养福地”。
正是这种高山盆地的地理和气候环境,在小农经济年代,历来有“永福吊半空,只能种大冬(单季稻),一年收一季,收后烤火笼”的民谣。历史形成各具特色的手工艺品。其中有三宗物品最为著名:陶瓷器、竹叶斗笠和藤篮藤椅。老祖宗还传下求生存的独特方式:“一担萝卜籽走天下。”可见其生存环境之艰辛与无奈。
永福的世代男女,就在这处高山花园中讨生活谋福祉。
何谓高山花园呢?永福人生活在群山环抱之中,懂得趋利避害,因势利导,发挥气候温和湿润的优势,种植适宜的花卉茶果。永福种植花木的历史悠久,盛唐时期,永福成为福建省“三大花乡”之一,是中国“建兰”花卉的主产地;南宋年间,永福所产的名花便蜚声江南;清代,此地栽培的兰花、茶花产品除供国内需求外,还远销东南亚各国。
如今,走进这处高山盆地,总能看到花果繁茂、花团锦簇的景象。
2000年,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命名漳平市为“中国花木之乡”,永福镇为“中国杜鹃花之乡”。
永福花乡是一块有福泽、能造福的宝地。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锻造了永福人民的意志与品格,由此赋予了强烈的竞争意识与创造精神,培育了勤劳、坚韧、精明、柔情等美好人性,赋予发自内心的创业激情和造福意志,努力开辟神奇的洞天福地。
永福是闽西老革命根据地的组成部分。漳平全市31个革命基点村,有30个在永福境内。1929年9月1日,朱德军长率领红四军二、三纵队,出击闽中,回师龙岩,途经并攻克永福镇。朱军长身躯高大,脚蹬草鞋,站在墟街市场的肉砧桌上,向大家宣传革命道理。他说共产党和红军的宗旨,就是带领劳苦大众,求解放谋幸福。朱军长亲自指导、推动了当地的“龙车暴动”和“永福总暴动”,建立区、乡苏维埃政权和农民武装队伍。那几天,朱军长住在步云桥边的义盛店客房,天井里有几盆素心兰,洁白的花朵散发出缕缕清香。朱德对兰花情有独钟,特地嘱咐:“这是兰花中的精品,要好好保护,总有一天,要让好花走进寻常百姓家。”
此后,永福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不屈不挠,在“龙车暴动”中留下铿锵有力的誓词:“龙车人是横红直红,一百人被杀了九十九,剩下一人还是红!”永福人民坚定地跟着共产党走,前仆后继,开创新天地。
“牛鼻硬不怕绳子粗”
改革开放,为永福人开拓了施展才智的广阔天地。强烈的发展欲望,浓厚的商品意识,敏锐的创业眼光,使永福人更早发现商机,开创造福产业。
1978年开始,永福掀起了大种花卉的第一波浪潮。当地传统的花卉三大品种:茶花、瑞香、兰花,得到逐步开发。花农先是在前庭后院、路旁河边培育各种花苗。后来到自留地上搭起小棚,再逐步搭起竹木架、塑料架。再后来便沿公路边搭起钢架大棚、智能化大棚。永福花卉的生产规模、科研、销售,得到较快发展。创造性地先后成立花果联合公司、青年花卉联产公司和以花农为主体的花卉研究所等,涌现一批种花致富的专业户。短短数年间,发展成120个花圃约900户花农的大联合体,经营2000多亩花卉的生产基地。
当时,八方花客云集采购,永福人四面出击搞营销,家家户户种花。花圃连亘而去,形成十里花街。
1982年,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同志来到永福花乡,看望花农,赞扬花农劳动致富,创造幸福生活;鼓励花农学外语,冲出亚洲去;希望好好规划,把永福建设成一个旅游胜地。永福花农种植花卉的热情日益高涨,规模不断扩大。
1984年,在永福墟街心花坛上,建起一座仙女散花塑像,坛座上镌刻的“永福花乡”四个大字,由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陆定一题写。这花坛,成为永福花卉进入鼎盛发展时期的纪念性标志。
1986年,永福镇成为”全国性花卉专业市场“之一。
象征第一场花卉种植高潮的花,便是茶花,故此被称为“茶花潮”。
茶花是永福的传统名花。茶花的繁衍能力强,深得养花人和花农的喜爱。茶花鼎盛时,茶花树叶论斤买卖,金贵得很。
老花农陈长松家的庭院天井便有几株一丈多高的茶花树。他从这些茶花母树上剪下叶片,一片叶子扦插就能培育成一株苗木。陈长松指着墙上张贴的奖状,笑着说:“遇上了好时景,劳动致富光荣,茶花就成了摇钱树,这一切才刚刚开始哩。”
花农陈大茂在屋角山场经营了一大片茶花、铁树和果林。他自豪地说:“永福农民全身是胆,有本有胆,无本也有胆。花农的牛鼻硬,不怕绳子粗,绳子一断,早就跑得无影无踪。”
花农的胆,是胆略、胆识,敢于挣脱枷锁,奋力拼搏。
花农的跑,是跑市场,跑赚钱门路,寻找发展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永福镇的花卉产业高潮迭起。各类花木场圃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营销队伍遍布全国,逐步形成了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的生产体系和营销网络。其时,永福就有兰花、杜鹃、瑞香、铁树、山茶花等花卉百余类一千多个品种,行销省内外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好马不能绑倒在枯树头”
永福“茶花潮”涌动时,出现了“全民种花”的局面,有人做着“茶花年年开,金钱滚滚来”的美梦。到了1986年下半年,随着市场萎缩,花卉种植迎来了严峻的考验与挑战。
在花潮低谷时,花农们坚信,老祖宗留下的福地和求生门路,不能放弃。他们坚持以种花为主业,苦心钻研,求新变异,随时更新品种结构和种植技术。永福花农知道,羊群心态不行,一哄而上的跟风种植往往吃亏。花要时新,才能有销路、有价格。茶花滞销,就改种铁树、桂花树、大花蕙兰、罗汉松,引种君子兰、西洋杜鹃和其他适时花卉。1992年,仍然有380亩花卉种植面积,1400户花卉专业户,上千名销售人员。全镇花卉年收入为600多万元。
花农陈木荣从种柑橘开始,编藤椅、种铁树等起步。1991年初,他率先引种比利时西洋杜鹃,经过驯化培育,在品种选育、栽培设施、花期调控、造型创新等方面进行科研实践,由此在全镇推广。
上世纪90年代,永福花农开始从北方引进君子兰品种。全镇君子兰存圃量约为500万盆。
花卉低谷时期,花农说,“好马不能绑倒在枯树头。”他们广开门路,从事农业综合开发。出现一些种稻、种菜、种果、种烟草、种高山茶,养兔、养牛、养甲鱼等专业户。此外,他们还创办乡镇企业和服务业。兴办藤木厂、饲料加工厂、糕饼厂、化工厂、加油站等。经营旅馆、餐饮、运输等服务业。
1992年,收购烤烟1.7万担,总产量150万公斤,总产值870万元。1993年,种植蔬菜面积达1万亩,总产值超过2000万元。菜农广种茭白笋、西红柿、茄子、佛手瓜、甜椒、大白菜等夏季蔬菜,开拓了闽南和广州蔬菜市场。如今,全镇反季节蔬菜面积达5000多亩,产值2.5亿元,成为海峡两岸种植面积最大的高山夏季果蔬基地。
40多年来,永福花乡花开花落,经受商品大潮的洗礼。花农们有人大赚大发,也有人低迷倒运。
他们吸取“茶花潮”的教训,在大种杜鹃时,看到散户借贷种植,急于资金回收,自产自销,价位混乱,容易造成“自相残杀”无序竞争,因此出现一些大户龙头企业,实行产销分工。目前,这些示范企业和花卉生产营销大户组建“花卉专业合作社”,加大花木产业的组织化程度。
2021年,全镇共有花卉苗木种植户约5000户,种植面积5.6万亩。盆栽杜鹃、君子兰约占全国份额80%以上。花卉种植、茶叶生产和反季节蔬菜,成为永福的三大农业产业,带动了区域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不跑市场,花苗只能当柴烧”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永福花卉之所以能够柳暗花明,就在于花农们能够应对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寻求新的创业门路。永福花农的外出打拼和精明经商非常突出,他们成群结伙外出,寻找商机。花农们说,“不跑市场,花苗只能当柴烧。”
永福农民陈庆洲、陈学绵等人在广州市近郊,从做布匹和服装生意起步,帮助前来的乡人谋职业闯市场,如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人数最多时达5000多人。一时间,形成小小一条“永福街”。后来又聚集在马岗的服装城,发展成为一座“永福城”。经营服装、布匹批发生意。2004年还在当地组织了商会,成立了党支部。
永福花农最早到广州一带种花的是陈维川。1994年底,他来到这里创业时资金缺乏,白天挑沙子,晚上忙养花。1996年,又有陈文金等几位花农一起来到陈村。刚来时,他们把100多万元的投资款都用来租地种铁树。白天和工人一起干活,晚上轮流睡在铁树堆上守护。那时候,赚的钱在田土里,口袋里空空的。他们说,既然出来创业,就要有睡在铁树堆上的毅力。没有一点吃苦精神,就待不住。
外出闯荡的永福农民,散布在全国各大小城市,在当地郊区有销售档口,也有种植基地。陈开初在北京,陈福壮在上海,陈毅敏在成都,都从事经营花卉产业。这些窗口和基地,把永福花木推向全国,把外地的信息反馈回来。这些能人,发挥成功创业的表率作用,拓宽了引福、造福门路,成为全镇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永福花农外出创业,不论种花或者经商,都要经过一番探索,经过市场的考验。他们也有人从事过其他行业,受过挫折,最后又回到种花老本行。
永福人说,抱团才能取暖,联合才能拧成一股绳。目前,在全国各大中城市的永福花农达一万余人,建立花卉基地12万亩,年产值约25亿元。
“这就是大陆的阿里山啊”
高山花园,盛产好花、好菜、好茶,吸引了远近的游客,也吸引了众多台湾来的茶农。1997年,台湾南投县农民谢东庆先生第一次来到永福,就被这里的优美环境所吸引,也被当地的浓厚乡情所感动,不由发出一声赞叹:“这就是大陆的阿里山啊!”
大陆阿里山,让谢先生萌发了创业的冲动,并与永福结缘,首先在这里种植台湾软枝乌龙高山茶。如今,谢先生经营的茶山,垄垄茶树枝叶密闭相连,成为一圈圈碧绿的玉带。茶山连绵起伏,绿浪翻滚,特别壮观!
谢先生不单种茶,也带来了生态观光农业的理念。他四处引进不同花期的樱花,早樱、迎春樱、绯寒樱、白妙樱、郁金樱等42个樱花品种,种植在茶山便道的两旁。不同花期的樱花,从每年的冬月开到来年的清明,与茶山绿树交相辉映,成为一处赏樱的风景地,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春节前后,每天游客达三四万人。
老谢在永福种茶,带动了岛内其他茶农前来永福兴办茶场。由此产生集聚效应,形成“以台引台”的招商新格局。
台胞李志鸿先生的祖籍就在永福的李庄村。1990年以来,李先生多次回到老家永福。看到谢先生的茶山,他不由眼前一亮。在这里创业,天时地利人和,正是他心目中理想的投资宝地。李先生决定回故乡投资茶产业。2004年,他在老家李庄村创办了高山茶种植基地,成立鸿鼎农场,紧接着又从台湾引进先进的制茶设备,办起了茶厂。
如今,李先生的高山茶园规模达到2400亩,层层叠叠,连绵几座山坡。这些茶园,是有机生态茶园,也是观光休闲茶园。作为永福台商联谊会会长的李志鸿先生,有深厚的文化素养,说茶,品茶,传播茶文化生态文明理念。
台农曾先生,2007年也到永福租赁山地种茶。种了近二十年,喜欢上这块风水宝地,带动他的第二代曾中信也来永福创业。在龙岩市茶赛中,他的茶品连续三次获得“红古田杯”茶王称号。
当地党政部门热情支持台湾农民到永福创业。举办闽台农业合作推介会、两岸丰收节、两岸学生教育实践、产业论坛等活动,持续助推产业发展。
如今的永福镇,是台资个体在大陆投资最密集的山区乡镇,台湾农民创业园是中国大陆最大的高山乌龙茶生产基地。永福高山茶被评为全国名特优农产品名录。目前,永福有台湾茶企48家,年产茶1600多吨,实现年产值7.2亿元。销往国内十几个大城市和日本、新加坡等国家。
2008年2月,经农业部、国台办批准,漳平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升格为“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永福台创园在全国所有台创园的评比中,连续7年获得第一名。2023年,由福建省人民政府主持的第一届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大会在漳平市举行。
小花盆里也能种大树
永福花农中,有众多养花种花的高手和营销能人,其中不乏科技创新人才。永福人多巧慧,喜学习,善于钻研新技术,接受新知识。他们依靠科技创新、科技示范,为产业升级奠定了雄厚基础;通过品牌创建,为拓展市场发挥了先导作用。
“永福杜鹃”是龙岩市知名商标、福建省著名商标。杜鹃花种植面积约6000亩,年产盆栽1000多万盆,成为全国最大的杜鹃花生产基地。2022年,永福素心兰、永福杜鹃花两项地理标志商标通过国家核准注册。
根据永福当地花木产业的生产现状和布局特点,从2005年开始,逐步建设杜鹃花标准化生产、君子兰南方培育试验、茶花商品化生产、福建山樱花引种驯化繁育、园林绿化苗木生产、花卉新品种生产等“六大”示范基地。
通过加大花卉新品种的引进和培育力度,大力发展园林绿化苗木。引进外地常春藤、金鱼花、观音座莲、红枫、蟹爪兰、鹿角海棠、富贵籽、虎舌红等盆栽新品种,以及竹柏、罗汉松、福建山樱花等有特色的园林观赏植物,提高了永福花木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陈子望是永福发展花卉产业的领军人物,长期担任永福镇的花卉协会会长。1982年,陈子望参与创办了永福花卉研究所,积极开展花卉种植技术和品种改良的探索。对西洋杜鹃的引进驯化栽培、温室大棚花期调控、病虫害防治,做了艰苦的探索和研究,而且把研究成果及时向广大花农传授推广。他应用推广国外现代花卉种植的无土栽培技术,小花盆里种大树,获得花农赞赏。陈子望获得国家级“杜鹃花栽培技能大师”称号。他说,种花要有创新思维,要科技种花,虽然有困难,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
陈金才创办永福花卉展示中心,精心探索杜鹃花花期调控,使杜鹃花的出圃季节从原来单一的年宵花(花卉上市时间),变为春花、五一花、国庆花、年宵花等分散上市,解决销售过度集中和压价问题。发展组合盆栽、造型盆景、无土栽培、树桩苗木、组培幼苗等。开发各种悬崖式、游龙式、宝塔形、宝伞形、大型树桩盆景等特色杜鹃花造型产品。开展科技咨询,建设现代化的花卉展示、生产、销售基地。
许东生出生在一个养兰世家,是位退休中学教师。他创办了封侯艺培兰圃,潜心钻研兰花育种栽培,由此积累了丰富经验。1999年以来,他先后编写了《家养兰花100问》《中国兰花栽培与鉴赏》《中国建兰名品赏培》等10多本花卉种植科普读物并正式出版。书中把花农的实践经验提升为园艺理论,成为花农养兰的指导读物,也成为花圃工人培训的辅导教材。
紧随时代,不断为子孙造福
回顾40多年来的创业历程,从“茶花潮”到“杜鹃潮”,再到“樱花潮”,永福镇的农业产业发展,热浪滚滚,高潮迭起。从种植花卉、种菜,再到种茶,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形成了有规模、有品牌、有市场的良好格局。花乡的每一波造福浪潮,都是一次创新与飞跃,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永福镇升格为“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之后,为花木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全镇花卉种植面积5.4万亩,年产值超21亿元。培育龙岩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5家,农民合作社18家,家庭农场366家,种植大户392家。2021年,全镇人均年纯收入2.5万元。
近年来,永福镇与时俱进,围绕产融发展,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休闲旅游业态,全镇共有电商企业上千家,从业人员2000多人,创建了花博汇、新大山等花卉电商平台8家。2021年,完成电商从业人员培训8期600多人次,建设物流企业服务点,完善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在淘宝、天猫、抖音、诚信通等平台从事网络销售和直播销售的有2000家。永福镇荣获2020年、2021年中国“淘宝镇”,2021年获省级“商务特色镇”。
永福镇是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已成功举办11届樱花节。以生态茶园和特色花卉为主,把美丽乡村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起来,打造观光、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绿色产业。大陆阿里山景区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20年入选福建“全域生态旅游小镇”。台品樱花茶园被评为全国绿色食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被评为“中国最美樱花胜地”。“游茶园、赏樱花、品佳茗”,入选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游冬季精品路线。同时完善游客服务中心,新辟的台湾街入驻多家闽台特色商品店,成为游客购物、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推动整个“台湾特色小镇”建设。近五年来,累计接待游客320万人次,实现旅游产值12.5亿元。逐步实现了项南同志当年提出的“建设成一个旅游胜地”的期望。
随着经济发展,永福镇不断完善功能,推进集镇社区化。拆除旱厕,整治裸房,开展垃圾、污水处理,改善生态环境。永福成了一处风景美丽、社会和谐、小康富足、乡风文明的农村旅游胜地。
良好的创业环境,创业人才不断涌现。近年来,有许多台胞青年和外地高校毕业生慕名而来加盟,许多在外务工的本地年轻人返回家乡,他们在这片热土上,打拼创业,参与农村建设,为造福添加新的活力。
当代,永福不断涌现出一批乡村振兴的带头人。
西山村党支部书记陈东海,2000年开始创办花木企业。主要经营绿化园林花木和盆栽花卉。他怀揣一颗服务群众的初心,牵头组织成立永福“十里花街”花卉专业合作社,逐步引导花农从“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的华丽转变。同时,他借力平台直播等销售渠道,创建西山村电商党支部,带动引领一批花卉电商,辐射到周边村子,带动产业的提质增效。“党支部+合作社+公司”的运作模式,吸纳了163名西山村花农,如今单杜鹃花产值就达6000多万元。2023年,陈东海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当为子孙造福”,是永福古代先贤的期望,也是当代永福人不懈奋斗的初心使命。
精彩的造福华章,总在持续奋斗中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