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 公 风 范


鲁力

新年伊始,看到钟兆云在《中国作家》2023年第12期发表的《公仆榜样》一文,深有感触。原福建省委书记项南的音容笑貌顿然浮现眼前。

在《公仆榜样》一文中写道:项南来到福建的第七天,在经历了调查研究与看简报之后,他第一次在省党代会上发表了讲话:《谈思想解放》。项公将头上的鸭舌帽往桌上一放,一个个问号像气泡一样冒出。那几个问题至今让人振聋发聩:还有没有“左”的错误?还有没有不正之风?“特殊政策”特殊在哪里?“灵活措施”灵活在哪里?台下掌声雷动,八闽大地从此揭开了改革开放的新一页。

项公是一个干实事、说实话的人。我记得他第一次到我们大学来给应届毕业生作报告时,讲得就是改革开放。在来校之前,他花了一周时间进行调查研究,搜集了大学生们的思想疑虑、关注热点,针对学生议论最多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最想知道的事情、希望省委书记讲什么,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充分准备。

项南口才极好,作报告从来不用稿,他学识渊博,旁征博引,生动活泼,妙语连珠。他讲了出国考察的见闻,讲了国外先进科技的发展,讲了国外农业的高效率,也讲了社会存在的热点问题,讲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对世界的贡献。他的讲话既生动,又有哲理;既风趣,又有原则。整场报告,笑声不断,掌声迭起。

在那场报告后不久,项公又来给我们作报告了。这次,他不是自己讲,而是请了美国朋友阳早的儿子来讲,比较在美国、中国生活工作的不同见闻与感受,从一个美国人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改革开放。善于用事实讲话,有实际、有历史、有视野、有格局、有问题、有真话,通过对比才有启发,这种不说空话、大话、官话的多角度现实教育,才能真正把思想工作做到入脑入心。

在《公仆榜样》里,钟兆云描述了项南的许多重要作为:如何突破责任制重围,如何为企业松绑,把“包”字引进城;如何大念“山海经”,发展多种经济;如何“权放一格”,引进外资,打开特区“血路”;如何打好“侨牌”和“台球”,谋划与台湾展开经济竞赛;如何消灭“森林赤字”,从“林业第一包”到“林改第一县”,推动全国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汀经验”;如何推动民营经济一枝花的“晋江经验”;如何情注“中国扶贫第一村”,拉开脱贫攻坚序幕。所有这些,都是项南在福建短短几年之间的所作所为。他实事求是,不折腾,排除万难、一心一意推动福建的改革开放。

我与项公有私下接触,已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了。那时我在连城工作,用项公的话说是他的“父母官”,曾多次赴京看望、请教已退居二线的项南。项公在任省委书记时,曾立下规矩,不为亲友谋任何私利,也不会为家乡有特别照顾。在他主政福建五年,从不曾给故乡连城批过一元钱。其实,项公一直心牵故乡,关心故乡的发展与民间疾苦。他嘱咐我在任时要做好四件长远之事,一是要办好中小学教育;二是要保护好山林;三是要做好扶贫工作;四是要治理好污水排放。我回来后就照项公嘱托努力去做。

当年回连城之后,我立即筹款,把庙前自来水厂建了起来,让当地百姓有干净的水喝。同时前往锰矿、铅锌矿,与企业交涉,限期改善水质,尽快根治污染。还前往中小学调研,拨款改善危楼,确保教师薪资按时发放,设立贫困学生助学金制度。为了帮助岩背村脱贫,我多次跑到省城找有关部门协调,想方设法为岩背村筹到了三十万元的修路勘测经费。在我离开连城几年后,有一天当地的领导来看我,说经过村民的努力,岩背村的公路已经修好,当地农户不少人也靠种植兰花富了起来。

项南离开福建后不久,他与一批退居二线的老同志凭着为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不顾年事已高,不计任何报酬,创办了中国扶贫基金会,奔走在穷乡僻壤调查研究,为贫困地区的发展筹集资金,出谋划策。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随香港青年企业家访问团赴京。那时是冬天,天上飘着鹅毛大雪。一天晚上,担任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的项公急匆匆地敲开我的房门,要我立即找几位青年企业家来聊聊扶贫工作。我们议了一个晚上,商定成立“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会”,由福建籍企业家每年捐款到基金会,为内地贫困地区建小学,资助贫困生上学。至今为止,该基金会已经为内地捐资十多亿元,为贫困地区建设了数百所小学。

因为工作关系,我曾多次到北京项南家里去看他。每次见到项南,他完全没有高级领导的架子,他总是那么平易近人,心胸坦荡,不像长辈,更似兄长。与项公谈话,他从来不讲大话、空话,从不讲个人得失,总是跟你讨论社会问题,一起研究如何解决问题。每次见他,都不让我们叫他过去的职务,总让我们叫他“同志”,或是“老项”。但是,在我心里,总是尊他为“项公”,于公于私,他都当得起这个“公”字。

兆云兄是内地一位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家,他擅长采写革命英雄与历史事件。对于项南,他以崇敬之情诉诸笔端,细腻定格了一个正直无私的公仆形象,为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改革开放历史记录。项公主政福建五年,为福建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殚精竭虑,也受了不少委屈。但他总是坦荡前行,计利当计天下利。习近平总书记曾撰文《长者风范,公仆榜样》中称赞项南为“公仆榜样”。我的博士导师孙绍振教授曾经评曰:在我看来,兆云与其说是借《公仆榜样》向项南感恩致敬,不如说是感恩和致敬那个炼成了项南那代公仆、造就了光风霁月精神的非凡时代。

能够不畏压力,坚持为时代书写,再次让我们为项南感动与怀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陈老的诗就是项公一生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