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照片,见证龙厦山海情
厦门大学教授汪德耀等与房东家人合影(资料图)。
■符维健
这是一张珍贵的老照片。新中国成立之初,在今龙岩市新罗区东肖街道(镇)溪连村的潮海楼内,厦大生物系主任汪德耀、海洋系主任郑千里、外籍教授沙彭等七位教授和潮海楼楼主及家属亲密合影,在洗印出来的照片背面,还留有合影人的签名,引出了一段故事。
坐落于海滨的厦门大学曾两度避乱内迁闽西山区。一次是1937年抗战时期内迁长汀县,抗战结束才回迁厦门。一次是1951年至1952年,为避国民党军空袭和炮击,厦门大学理、工两学院迁移龙岩。
1950年底,国民党军在美国的支持下妄图“反攻大陆"。地处海防前线的厦门大学,经常遭到空袭和炮击,正常的教学秩序遭到严重破坏。上级决定,厦门大学理、工两院紧急疏散到偏僻的闽西山区。1951年3月,厦门大学理、工两学院的师生及家眷分期分批,向龙岩搬迁。
由于交通不便,汽车奇缺,加上经费不足,师生只能徒步。行程约150公里。除教授和少数老、弱、病人乘坐汽车外,其他师生均自携轻便行李,每天步行几十公里。经过6天左右的艰难行军,终于到达龙岩。
到龙岩县后,工学院因大件仪器多被安置在城里溪南村,理学院被安置在城郊的东肖镇。4月1日,在龙岩复课。作为厦大副教务长兼理学院院长的卢嘉锡,率领师生和全家“落户”东肖。到龙岩后由于没有现成的校舍,只得临时筹借民房,分散在各家各户。老区人民觉悟高,主动让出最好的房屋。理学院就选址在东肖镇著名的侨村溪兜村(现为溪连村),除了卢嘉锡院长一家六口住在白土街南约两公里的龙泉村(现为联邦村)陈子耕家中外,其他的教授和年轻老师则散居在溪连村的归侨、侨眷或较宽敞的农民住宅内。其中潮海楼住的人比较多,其他如声远厝、依德居、张锦江厝、李树章厝、张汝鳌新楼、诒燕堂、岳庐、沐川厝等分别住着系主任和教授、讲师。助教集中住在乐怡堂(张姓宗祠)。学生则分住在七公祠和菜园村的新兰厝、陈荣标厝,以及原是粮库的三和楼。食堂设在七公祠,理学院院长办公室和化学系教室设在菜园村的陈德堂(罗陈宗祠),生物标本室与物理实验室也设在当地的老祠堂内,而一些教室只能临时简易搭盖。从厦大走出去的卢嘉锡、陈景润、田昭武、张乾二等七位院士,他们都曾经在这块红土地上读书、任教、生活。
因厦大师生到来,东肖顿时变得热闹非常。贫困的山区也因此繁荣起来。农民自产的蔬菜、瓜果、鸡鸭等农副产品有了市场。更重要的是给山区带来了先进的文化,他们一些人在龙岩各个中学兼职授课,汪德耀教授还在赶集的万年台上做过抗美援朝反对美帝细菌战的报告,让老区群众受益匪浅。厦大为答谢老区人民的支援,特于l951年秋在龙岩招收学生。林鹏同学便是在龙岩应考录取厦大生物系,毕业后留校任教,成为红树林权威专家而被评为中科院院士。
老区人民倾力支持厦大师生工作,情谊融融。溪连村的潮海楼占地两亩多,共16间房,是印尼华侨张潮海为留在龙岩的母亲所建,l950年落成,青砖红墙灰瓦透着浓浓的南洋风情。潮海楼因家族人员多在海外,空房多,房主张添旺踊跃腾房迎宾,借给汪德耀、沙彭等老师住。这里居住的教工最多。张添旺的女儿满月时,汪德耀为其取名秀明,并手抱婴儿与大家合影,大家在照片后留下宝贵的签名。当年院子里常回荡着欢声笑语。
厦大理、工两院虽然仅在龙岩一年时间,师生朝夕相处,建立了非常深的友谊,当年厦大数理系的二年级学生陈景润和同学们居住在东肖镇菜园村陈家,在这里他与法国来的数论教授沙彭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并给时常来理学院检查教学工作的校长王亚南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于之后改变了命运。卢嘉锡院长更是与房东陈子耕一家结下深厚的情谊,为铭记这段情缘,他把在龙泉村出生的第五个孩子,取名卢龙泉。40多年后,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他还不忘当年的房东,于1994年10月和l997年7月两次到东肖寻访厦门大学理学院旧址和当年的房东,为其题词,并与当地乡亲叙旧。
1952年2月底,随着厦门海防的巩固,厦门大学理、工两院奉命迁回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