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从闽西红土地走出的张力雄将军
张力雄将军
1944年7月,张力雄与皮定均(左)在八路军太行军区第七分区驻地河南省林县上庄合影。(资料图)
图为作者曾汉辉采访张力雄将军(左)情景。作者供图
■曾汉辉 邓宇河
2014年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闽西古田同老红军、军烈属等代表座谈时深情地说,“闽西,我很熟悉。这是原中央苏区所在地,对全国的解放、新中国的建立、党的建设、军队的建设作出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贡献。”革命战争年代,闽西儿女不畏枪林弹雨,前仆后继,踊跃投身革命洪流。他们在党的领导下,南征北战,英勇斗争,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锻炼成长,走出了4位党和国家领导人、71位开国将军、近百位省(部、军)级领导干部。
现年111岁高龄的张力雄,就是从闽西红土地上走出的一位骄子。
岁数最大、党龄军龄最长的开国将军
张力雄的出生地——上杭县通贤镇,革命战争年代归属上杭县才溪区通贤乡,1961年从才溪分出,设立通贤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通贤乡,2014年撤乡设镇。
1913年出生在贫穷农村的张力雄,从小遭受地主、军阀的欺凌压迫之苦,年仅11岁时就在当地的造纸厂做起了童工,从事焙纸、捞纸。他曾回忆,造纸厂成天热浪难耐与气味刺鼻,做焙纸工时每天重复动作8800余次,来回5万余步,一天下来,手臂麻木到没有知觉;后来做捞纸工每天要弯腰1300余次,常常让他腰痛得直不起来。虽然劳作非常枯燥辛苦,但是工钱却没有多少,只够用来勉强填饱肚子,而且还经常被欺负。苦难的童工岁月,让他深刻地认识到旧社会对普通人的剥削压榨,也磨炼出他坚忍顽强的意志品格。
1929年5月,红四军第二次入闽,“红旗跃过汀江”,闽西大地掀起了新的革命浪潮。16岁的他得知红四军来到不远处的回龙后,好奇地前往,打土豪分浮财、“分田分地真忙”的景象让他感受到红军是一支真正为工农群众谋解放、谋利益的军队,从此萌发了要当红军干革命的念头。这一年,张力雄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在几名共产党员的领导下参加了当地的农民暴动,打跑了地主老财,开仓放粮分给穷人。从此,张力雄正式开启了自己的革命征程。
1931年7月,张力雄转入中国共产党。第二年,他如愿参加了工农红军。当时红军大力培养军事人才,勤奋努力、积极向上的张力雄得到了前往瑞金红军学校学习的机会。他非常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刻苦钻研,如饥似渴地学习军事指挥等理论知识和实战技能,成为红军中少有的知识型人才。毕业后,张力雄被分配到红十二军34师100团,先后担任团指导员、团总支书记、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等职。
在此后的革命生涯中,张力雄转战大江南北,奋战在对敌斗争前线,立下了赫赫战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力雄先后在西南军区、原云南军区、江西省军区任职,离休前担任福州军区顾问,是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先后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如今,张力雄已经111岁,是目前仍健在的两位开国将军之一,唯一一位走过长征仍健在的开国将军。他入党93年,参加红军到正式离休56年,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迄今党龄最长的党员,也是解放军军史上岁数最大、军龄最长的开国将军。
屡经恶战,几番遇险幸免于难
张力雄参加红军后,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参加了湘江战役;三大红军主力会师后随西路军进入甘肃,参加高台战役。全面抗战爆发后,在“抗大”工作6年,后率部辗转华北、豫北、豫西等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期间,参加了中原突围、淮海战役、进军大西南等一系列战役。他一生参加过无数次战斗,其中不乏大战恶战,六次遇险而幸免于难。
红军长征前的最后一战——老营盘战斗。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共中央和中央主力红军决定进行战略转移,前往湘鄂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为保证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必须要阻断敌军的追击。在这个关键时刻,掩护红军主力转移的重任落在了红34师的肩上,而张力雄就是红34师中的一员。
1934年9月,张力雄接到了军团长董振堂的命令,要他带领800多名红军学员,前去兴国县老营盘,在白云山一线阻击国民党军的追击。这是一个充满危险而责任重大的任务。接到命令后,张力雄带领队伍在敌人的必经之路,利用地形构筑起防御阵地。很快他们就与敌人交上了火。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张力雄沉着应战,充分利用地形优势,合理有序地指挥战斗,把队伍的战斗力发挥到了最大。在敌人猛烈的炮火中,他们与敌人激战了三天两夜,最终以极小的代价,圆满地完成了组织交给的任务,而他在这场战斗中曾被敌机炸弹炸起的泥土埋没。战后,部队还未及休整,又接到在第二天拂晓前渡过于都河的紧急命令。从此,张力雄跟随大部队踏上了漫漫长征路。
老营盘战斗,是红军史上以少胜多的一个典型战例。作为此战的指挥员,英勇善战的张力雄很快就被大家所知晓,并得到毛泽东的接见和赞扬。
将台堡会师前的最后一战——华家岭阻击战。张力雄还参加了红军长征结束前的最后一战——华家岭阻击战。他后来回忆这段历史时曾说,“能有幸亲身参加长征这一头一尾两次战斗,我感到无比光荣与自豪!”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即将在甘肃会宁会师之际,蒋介石调集25万兵力,继续围追堵截红军,妄图将红军主力部队一举“歼灭”。为保证红军胜利会师,时任红五军第四十五团政委的张力雄和团长叶崇本奉命在华家岭一带阻击敌人。战斗十分激烈,叶崇本手里拿着一把大刀冲在部队的最前面,张力雄则从身边倒下的战士手中抓起一挺轻机枪狠狠地向敌人扫射。战斗中,张力雄突然觉得自己右胸好像被什么东西擦过,他伸手一摸,发现自己放在右胸口袋里的一本厚厚的笔记本被一颗子弹打得粉碎。所幸的是,张力雄并没有受伤。
华家岭阻击战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前后的十多次战斗中最为艰苦激烈的一战,红军指战员英勇顽强、浴血奋战,用鲜血和生命给敌人以重创,粉碎了敌人的企图,确保了红军胜利会师,四十五团在这次战斗中的英勇表现受到了上级的称赞。
长征结束后西路军高台大血战。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张力雄随红五军渡过了黄河,因敌情变化,中央命令已经过河的部队为“西路军”,单独西进。自此,西路军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与敌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1937年1月,红五军一举攻下高台城。高台位于甘肃省西部,是兰新公路咽喉要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在红军占领高台城数日后,敌军从青海、宁夏等地调集3.5万余兵力进攻高台。在敌我力量悬殊,又与总部联系不上的情况下,红军指战员英勇顽强、誓死坚守。敌军采用消耗战、疲劳战的战术,战斗持续了10多天。1月21日,敌军对红军进行自攻城以来最猛烈的攻击,张力雄、叶崇本带领四十五团坚守阵地岿然不动,弹药打光了,战士们就用枪托、长矛、大刀甚至木头、石头等一切可以使用的武器进行战斗。后终因力量对比悬殊,加之个别反革命分子打开西城门,引狼入室,导致高台失守。红军将士与敌军在城内展开了长达数小时的激烈巷战,大街小巷血溅满地。
这场恶战,除极少数红军指战员突围外,包括军长、政治部主任在内的3000余名将士献出了宝贵生命。突围中,张力雄的左腿不幸中弹,伤势严重,在一位老乡的冒死相助下才躲过敌人的搜捕。
高台血战,是红军长征胜利后张力雄参加的第一次大战,是西路军西征过程中最为惨烈的一战,也是红军战史上一场悲壮的恶战。后来,徐向前在接见张力雄时说,“你
回来就好,高台战役失败了,但革命没有失败!”
三过草地,历尽磨难斗志弥坚
红军过草地,气候极端恶劣,环境十分艰苦,是红军长征途中最为艰苦的一段路程。而由于受张国焘错误的影响,使得一部分红军的长征历程更为曲折和艰难,单是草地就过了三次。张力雄就是三过草地的一位红军指战员。
一过草地开始北上。1935年6月中旬,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樊功会师。7月,中央在两河口和毛儿盖举行政治局会议,决定红军两大主力兵分两路同时北上。根据中央决定,张力雄所在的红五军和红三十二军、三十一军、三十三军、九军组成左路军,由朱德、刘伯承率领,从卓克基、马尔康、查理寺进入草地,经葛曲河,在包座地区与右路军会师后共同北上。
8月初,时任红五军教导大队政治委员的张力雄带领部队开始进入草地。从查理寺出发,几十华里后,一望无际、满目苍凉、绵延数百里的沼泽地横亘在途中。这里没有人烟,没有道路,更没有食物,草丛下面是一片片不知深浅的泥潭,不慎陷入其中,如果有人去拉,不但拉不起来,往往连拉的人也跟着陷进去。即便大家小心翼翼地往前走,还是不时有人被死亡陷阱吞没。
草地不仅道路难行,而且气候异常、变化多端,烈日、雨雪、冰雹反复无常,不仅白天行军让人疲惫不堪,而且让人晚上也无法休息,被汗水、雨雪湿透的衣服难以找到柴火烘干,蚊虫还叮咬不止。红军虽然在过草地前做了各方面准备,但由于连续行军,长途跋涉,人困马乏,物资奇缺,可谓是困难重重。红军指战员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展开了殊死斗争。
经过5天艰难行进,张力雄所带领的部队到达葛曲河畔,此时草地行军路程已完成三分之二。当天下午,张力雄接到军部命令:就地宿营,把湿衣物烤干,找野菜补充粮食。第二天上午,张力雄又接到做好渡河准备工作的指示。当大家沉浸在待河水下降就可以渡河与右路军会合的激动与喜悦时,他们又接到了新的命令,这个命令打碎了之前的激动与喜悦。
二过草地折返南下。正当大家准备过河的时候,张力雄突然接到军部的命令:立即出发,南返阿坝。这一出人意料的情况,把张力雄等人一下子震懵了。
原来,张国焘不顾中共中央多次劝阻,以红军总政治部名义发布《大举南进政治保障计划》,诬称中央坚持北上的方针是“右倾机会主义的逃跑路线”,还命令左路军先头部队和右路军的第四军、第三十军等开始南下。这样一来,张力雄所在的部队以及右路军的第四军、第三十军等不得不第二次进入荒无人烟的草地南下。
南返阿坝的路线是草地的西南侧,虽然不是原来北上的路线,但一路上供给更加困难,所遭遇的艰险与北上时有过之而无不及。尤其是不少红军指战员思想上迷惑不理解,猜不透上级的意图。张力雄在行军途中积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鼓励大家增强信心,带领部队执行纪律,最终战胜了重重困难,用了5天时间返回到了阿坝。二过草地,使红军又付出了巨大牺牲。
随后,部队继续南进。一天,张国焘到张力雄所在的部队视察时,说北上抗日是右倾机会主义。张力雄鼓起勇气问一、三军团现在在哪里?张国焘狠狠地回答说,他们到陕西了,他们是向北逃跑。张国焘的话引起了大家的不满。
部队南下作战途中,经常遭到反动武装的袭击,红军损失惨重,张力雄也被打了一土枪。在这个过程中,广大指战员越来越看清了张国焘的反党分裂行为。1936年6月,张国焘被迫取消另立的“中央”,同意率红四方面军北上。
三过草地再次北上。1936年7月1日,红二、四方面军在甘孜县会师,两军会师后共同的任务是北上,与一方面军配合。
1936年7月初,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分为左、中、右三路纵队开始北上。为此,那些已经两过草地的红军第三次穿越大草地。
此时,张力雄调任四十五团任政治委员。部队所走的不是前两次的路线,而是走一、三军团走过的路线,经毛儿盖、松潘西侧进入草地。从进入草地开始,张力雄所在的团就担负起全军后卫的职责,除了做好本团的工作外,还要负责掩护和收容任务。张力雄等人严格要求收容队的战士以高度的革命感情把收容人员扶过草地。为了能够尽最大的可能救下每一个战友,张力雄和战友们来回奔波,轮流搀扶同志们前行。
进入草地的第六天,负责打前站的战士找到一处牧民弃用的牦牛圈,虽然脏臭无比,却是一个难得的避风之处。打前站的战士要把这个地方留给团首长夜宿,张力雄到达后坚持把这个地方让给伤病兵住。
在草地行军途中,面对日渐严重的缺粮饥荒问题,张力雄动员全团指战员把自己的牛皮带、牛皮斗篷等拿出来,集中到供给处统一分配,用野菜一起煮后给战士充饥。张力雄率先献出自己的皮带。这条皮带是1934年红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送给他的纪念品。但这还是杯水车薪,由于饥寒伤病,几乎每天都有战士倒下。一名战友临终前,把自己的棉衣送给张力雄,让他一生无法忘怀。
虽然三过草地,经历重重磨难、九死一生,但张力雄始终没有动摇过自己的信念,以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敢于胜利的顽强意志,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有人问张力雄,三过草地,难于天险,是什么支撑你走完长征的?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在最艰难的时候,我常常想起毛主席要我当模范的教诲,信心和勇气又来了。”
难忘牺牲在怀里的小战士
在张力雄的部队有个小战士,叫赖国标,闽西长汀县人。张力雄回忆起他时说,赖国标当时还不满14岁,个头很小,活泼可爱,虽然没读过多少书,但人很机敏。张力雄把他安排在新兵团团部当勤务员。
长征途中,赖国标一路跟随张力雄出生入死,情同手足。张力雄看他身体单薄虚弱,常让他坐在自己的马背上,自己拉着缰绳往前走。
第三次过草地时,野菜、草根都很难找到,为了生存,战士们不得不冒险吃一些不知名的植物。一次,赖国标吃了一点过草地前准备的榆树皮末子,又喝了一种不知名的野菜汤,不久腹部膨胀,大便堵塞。大家赶紧灌肠抢救,可惜最后还是中毒牺牲了。弥留之际,赖国标吃力地从自己衣袋里摸出一小袋盐巴和花椒粉交给张力雄,紧紧地拉着他的手说:“首长,我不能再照顾你了,这是留给你防寒的!”顿时,张力雄两行泪水夺眶而出,紧紧握住他的手,赖国标断断续续地说:“有机会的话,给我家捎个信,告诉我的父母,我也参加了红军长征。”说完,倒在了张力雄的怀里。
革命战争胜利后,张力雄曾多次委托当地政府部门寻访赖国标的家属,但最终还是没有查找到。也许赖国标是小战士参军后改的名字。这件事也成为张力雄心中始终放不下的一块石头。
饮水思源,矢志不渝贡献力量
张力雄曾深有感触地说:“我是一个幸存者,一个幸运者,一个幸福者!”
张力雄参加革命前只上过两个月的私塾,是一个没文化的童工。投身革命后,党把他送入红军学校和“抗大”学习,在战争中历练成长,成为人民军队的一名高级干部。晚年,他常说,“我能有今天,全是党培养教育的结果。”张力雄正是以这种感恩之心,听党话、跟党走。
全面抗战爆发后,张力雄在“抗大”工作了6年,后率部辗转华北、豫北、豫西等抗日根据地。在此期间,张力雄与皮定均第一次搭档共事。1943年8月,太行军区决定组建第七军分区,皮定均任司令员、高扬任政委、张力雄任政治部主任。此后一年多时间里,张力雄和皮定均先后参与组织了几十次战斗,消灭了一批批敌伪军和土顽武装,随后又开辟新区域,使豫北抗日根据地由小到大,连成一片。在解放登封县城时,皮定均与张力雄等人战前身穿便衣、头戴草帽,化装抵近侦察。突然,“砰”的一声枪响,张力雄仰面倒地,皮定均等人连忙上前查看,发现子弹把张力雄的草帽打了一个洞,没有伤着人。皮定均笑称张力雄“真是一个打不死的‘程咬金’”。两人在并肩作战中建立了浓厚的情谊,成为生死之交,1946年的一次突围战前,他们相约“一定要突出重围,活着的要给战死的送花圈、开追悼会。”
解放战争期间,张力雄参加了中原突围、淮海战役、进军大西南等一系列战役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他在驻西南地区部队工作多年,即使遇到过一些挫折,他始终坚定信念,坚守初心,对党忠诚,不畏任何艰难险阻,始终保持革命战争年代的崇高品德和优良作风,为巩固国防、建设边疆作贡献。1955年授衔时,时任军政委的张力雄仅被授大校军衔,但是他没有任何情绪,他觉得跟牺牲的那些战友们相比,自己是幸运的,已经很满足了。6年后,张力雄晋升少将军衔。1975年6月,毛泽东审阅中央军委上报的正军职以上干部任免方案时,专门批示张力雄担任江西军区政委。
不论在什么工作岗位,张力雄始终铭记着革命烈士们的牺牲和奉献,坚持艰苦朴素的生活方式,经常教育子女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烈士用命换来的,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也要做出更好的贡献。
离休后,张力雄不忘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积极为灾区和困难群众捐款,给孩子们讲党的故事,讲红军的故事。无论走到哪里,他都始终牵挂着自己的家乡,关注家乡的建设发展,多次给家乡捐款捐物。
1998年,85岁的张力雄亲手绘制了《我走过的红军长征路线略图》,一位企业家得知后出高价要收藏这幅手绘图,但被他婉拒了。后来,张力雄把它捐赠给了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2004年,张力雄出版了自己的一本回忆录《难忘的征程》。这是他用10余年时间亲自撰写完成的著作,详细记载了他从中央苏区反“围剿”开始先后参加的百余次战斗情况,书中收录的一些照片和史料弥足珍贵,为研究红军长征的革命活动和战斗情况提供了宝贵史料。
1990年代,张力雄将军回家乡时为通贤中学题写“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题词。2016年7月,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张力雄将军为家乡障云村捐款10万元,成立障云村奖教奖学金。2019年12月,他又为上杭县通贤中学捐资1万元。2023年8月,张力雄将自己所珍藏的1236册图书捐赠给新建成开放的上杭县图书馆新馆,并捐赠10万元给上杭县教育局,用于资助上杭县生活困难的高中优秀毕业生。他在写给上杭县委、县政府的信中说,“参加革命前,我是一名没有文化的造纸童工,是红军教会了我读书识字,是党把我培养教育成为一名合格的革命军人。我深知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6周年之际,我决定再次捐款十万元作为教育基金,资助家乡读书难的孩子们,为家乡学子尽一名110岁老人的绵薄之力。希望孩子们努力学习,为建设祖国,建设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单位:古田干部学院,古田会议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