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龙岩地质公园荣膺世界地质公园
十里竹安寨
紫金山矿区生态
梅花山园区华南虎 朱艺斌摄
罗坊水上走古事
姑田游大龙
雄奇壮美的丹霞仙境
黄连盂大全貌
霞光普照江山睡美人
梅花山索道 吴贤斌摄
培田古村落
■ 融媒体记者 卢丽宽 通讯员 陈威
当地时间3月27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第219次会议审议通过,批准龙岩地质公园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这是福建省第三个世界地质公园,也是龙岩市首个独立申报成功的世界级品牌。
龙岩世界地质公园地处闽江、九龙江和汀江三江发源地,涉新罗区、上杭县和连城县,总面积2175km²,辖区内共有25个乡镇、222个行政村,约31.2万人口,拥有梅花山大型复式花岗岩体、冠豸山丹霞地貌、紫金山世界级超大型铜金矿床、黄连盂石英砂岩地貌等世界级地质遗迹景观,华南虎、南方红豆杉等珍稀生物资源,以及闽西汉剧、雕版印刷等8项国家级、1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集丰富地质景观、优良生态环境、深厚文化底蕴于一体的中大型综合性地质公园。
亿万年岁月痕迹 叹自然鬼斧神工
龙岩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完整记录了华南多陆块汇聚和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演化历史,是研究中国华南大地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梅花山多时代复式花岗岩体、冠豸山巨厚红层沉积和丹霞地貌、紫金山超大型铜金矿床、赖源南山顶破火山口以及黄连盂大绝壁、赖源喀斯特溶洞群和“江山睡美人”等地质遗迹景观各具特色,于此,可见证亿万年岁月痕迹,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梅花山大型复式花岗岩体
梅花山复式花岗岩体位于华南东西向南岭花岗岩带和北东向沿海花岗岩带的交叉部位,出露面积超过1000km²,由早古生代、三叠纪、晚侏罗世、白垩纪等多时代的花岗岩组成,形成时代跨越约3亿年,记录了华南从早古生代的陆内造山、印支碰撞造山以及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等多阶段的构造演化过程和不同构造体系的转换过程,是华南多时代花岗岩的缩影和典型代表,对于研究华南大陆的构造演化,以及大型花岗岩体的侵位空间和方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冠豸山巨厚红层沉积和丹霞地貌
近一亿年前的晚白垩世,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式由早期前进式俯冲转换为晚期后撤式俯冲,在中国华南形成了长期伸展拉张的构造环境。当时华南沿海火山弧的发育,陆壳抬升、地形高耸,山系的阻挡使得华南广大内陆地区处于半荒漠化的炎热干燥气候环境。在这种构造和古气候背景下发育了连城断陷盆地,形成了巨厚的红层沉积。这些红层沉积岩成为冠豸山丹霞地貌发育的岩石基础,此后由于构造隆升,在风化和剥蚀等地质作用下形成了以壮观的石墙群、峰丛等为特征的丹霞地貌。
紫金山超大型铜金矿床
紫金山铜金矿床是中国首例发现的环太平洋火山-岩浆带中典型的高硫化浅成中低温热液金属矿床,成矿时代约一亿年前。紫金山铜金矿床形成于华南晚中生代多期次、大规模构造岩浆事件叠加的地质背景,是燕山晚期(白垩纪)区域岩石圈伸展构造的反映。
赖源南山顶破火山口
位于龙岩地质公园东部的赖源南山顶破火山口,地处松溪一上杭北东向火山喷发带西南段。赖源南山顶破火山口流纹质火山岩是晚侏罗世“南园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太平洋板块对中国东南大陆俯冲作用的初始产物,是华南保存较好的晚中生代早期代表性破火山口之一,对于研究古太平洋板块对华南俯冲作用的构造演化、俯冲作用环境下酸性岩浆的起源、运移、存储和喷发过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科学价值。
黄连盂大绝壁
黄连盂大绝壁呈北东走向位于黄连盂主峰的东侧,由距今3.8亿年的晚泥盆世砂岩、砂砾岩构成,长约5000米,高差约500米,构成雄伟壮观的崖壁景观。地质学家实地考察证实,崖壁的形成主要受北东向展布的断裂控制,流水侵蚀和重力崩塌是其形成的主要动力。
赖源喀斯特溶洞群
由大小不同的十余个溶洞组成,著名的有“幽琴洞”“仙云洞”“石燕洞”三洞,其中幽琴洞已向公众开放。溶洞发育于距今约2.9~2.5亿年的二叠纪浅海沉积生物屑灰岩中。溶洞纵横交错,地下河流水潺潺。在漫长地质作用下,由于二氧化碳的逸出,含有碳酸钙的地下水会沉淀出部分碳酸钙,在溶洞内形成石钟乳、石笋和石柱等次生沉积物。洞内的钟乳石造型优美,尤以数量繁多的叠置沉积莲盆石笋、莲盆石柱,毛细水沉积的卷曲状石枝,片状流水沉积的规模庞大的细纹边石坝为显著特征,独树一帜。
江山睡美人
“江山睡美人”为一系列山峰构成的象形地貌景观,其主题由3.8亿年前的晚泥盆世石英砂岩构成,是黄连盂最著名的景观。站在山塘村观景台,仰望远处的山脊线轮廓恰似一位形象逼真的天然“美女”。山峰的形成主要受岩石中发育的节理控制,是风化剥蚀、流水侵蚀和重力崩塌作用的共同结果。
碧水丹山 人文璀璨
龙岩地质公园,除了拥有神奇的地质遗迹外,还融合了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龙岩地质公园,碧水丹山,人文璀璨,保留了丰富的地质遗迹。拥有顶级的生态资源,以及厚重的闽西客家文化、红色文化,是一座以地质科学意义为主、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内涵并重的地质公园,具有独特的地质科学意义和极高的美学观赏价值。
龙岩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和发祥地,客家人迁徙、客居的过程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写照。以培田山水围屋、四堡书坊、冠豸山书院群、竹贯古村落和云龙桥等为代表的古建筑,和以闽西汉剧、十番音乐、客家土楼营造技艺、闽西元宵节庆习俗(游大龙、走古事、赏花灯、烧炮等)、雕版印刷技艺、龙岩采茶灯等为代表的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客家人认识自然、融入自然的智慧,它们共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异彩纷呈。
龙岩还有耀眼的红色文化。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闽西这片红土地战斗生活过,古田会议、才溪乡调查、新泉整训,无不闪耀着历史和时代的光芒。这里,是红色热土,红军故乡、“红旗不倒”的地方,是红军长征出发地,是共和国的摇篮!
古田会议会址:原为“廖氏宗祠”,始建于清宣宗道光二十八年(1848)的单层歇山四合院式砖木结构宗祠建筑。祠堂由前后厅和左右厢房组成,建筑面积826平方米。1929年12月,毛泽东同志主持的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此召开,通过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古田会议决议案。古田会议是建党建军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培田古村落:始于南宗,至今已有800余年历史。它由三十幢高堂华屋、二十一座吴氏宗祠、六处书院、两道跨街牌坊、三庵两庙、一条干米古街组成。先后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最美的历史文化村镇”等称号。培田古村落建筑群设计精巧、样式独特、用料考究、工艺精湛,传承了中原古建筑文化精髓,形成了聚族合居、多厅堂、多天井的“九厅十八井“客家建筑模式,被誉为“民间故宫”“辉煌客家庄园”。
四堡书坊:由雾阁、马屋两组建筑群构成,大部分为明清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书坊是雕版印刷场所,称堂、楼或阁。现存林兰章、翰宝楼、碧清堂、文海阁等八十余座,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雕版印刷遗存。
冠豸山书院群:自宋绍兴三年(公元113年)连城县设置以来,历代文人雅士在冠豸山修筑学舍,隐读著书。从南宋到明清,冠豸山建有“丘氏书院”“仰止亭”“樵唱山房”“修竹书院”等十余处书院,数百年书声不断。书院群留下大量的诗词美文、古匾,对研究客家姓氏、族源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及外交等方面,有着珍贵史料和书法艺术价值。
竹贯古村落:坐落于新罗万安镇山间丘陵盆地中,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村庄古迹林立,保定廊桥、观音庵、积灵宫、关帝庙、节孝牌坊、温氏家庙、温兆凤故居等见证了繁华历史,是目前闽西古迹群保存最完好的村庄之一。此外,国家非遗闽西汉剧以及土纸生产、纸灯制作、背新娘等民俗风情丰富,使竹贯村焕发出醉人的芬芳。
云龙桥:位于连城县罗坊乡下罗村口,明崇祯七年建,清乾隆三十七年重六墩七孔石墩木廊桥,长81m,宽5m,高20m,桥一端连于悬岩。桥中设桥双层六角攒尖项魁星楼,桥两端设牌楼。桥整体为庑殿式屋顶。
闽西汉剧:脱胎于外来剧种,吸收闽西客家方言和民间音乐而逐步形成独具风格的地方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十番音乐:用丝、竹、革、木、金制作的十件乐器而得名,分器乐曲、小调和南词,分文场丝竹乐器、武场打击乐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客家土楼营造技艺:土楼或依山或傍水,使居住的楼屋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是古建筑技艺研究中的“活化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闽西元宵节庆习俗:如游大龙、走古事、烧炮、花灯等,反映出客家民族的坚韧和执着的信念,以及团结奋进的团队精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雕版印刷技艺:四堡雕版书籍声誉极高,有“独占江南,发贩半天下”之誉,是古籍雕版印刷史上的一颗明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龙岩采茶灯:是流行于龙岩城乡的民间歌舞,距今有130多年历史,融说唱、戏曲、舞蹈为一体,十分生动地表现采茶时节的劳动场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龙岩市林业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