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年轻人开启与文旅的『双向奔赴 』
“我们天水除了麻辣烫,五月还有大樱桃,六月有伏羲大典,七月有香甜的秦安蜜桃,八月有花牛苹果,九月有鲜核桃,咱啥时候来都不晚。”当全国众多网友奔赴甘肃省天水市品尝一碗麻辣烫时,许多大学生在网上已将天水未来几个月的特色推介得明明白白。
随着文旅的火热,不少年轻人正在以各种形式参与到文旅发展之中。近期,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发起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418份。结果显示,超九成受访者愿意为文旅发展出一分力,其中62.23%的受访者非常愿意为家乡、工作学习所在地的文旅做力所能及的事,29.29%的受访者表示“比较愿意”。
年轻人热衷“边逛边分享”
在众多参与文旅产业发展的方式中,72.53%的受访者想担任文旅相关志愿者,62.81%的受访者会通过社交媒体等方式传播旅游见闻,62.58%的受访者会向身边人或者网友推荐区域特产,38.91%的受访者会向文旅相关部门提供意见建议。
“强推”柳州的螺蛳粉、拍下像锦簇花团一般的老北京糕点、分享在西北大漠旅行时如何穿搭......从去年开始,湖南大学的游梦婷陆陆续续发了百余条旅行攻略。“以前我一直在做一个学习、实习方向的账号,有2000多个粉丝。因为我非常喜欢出去玩,就想着是不是也可以分享一些旅行的感受呢?”这个小心思,让游梦婷体会到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乐趣。
毕业后一头扎进晋江红色旅游工作的许涪灿同样热衷给朋友推荐旅游目的地。“因为本身从事文旅相关的工作,我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对路线设置、景点分布、文化特色等要素格外关注。”他在福建莆田、湖南长沙等地都留下了足迹,并且在朋友圈实时分享游览体验测评。
无论是西安、南京、厦门、成都等“网红城市”的兴起,还是婺源、延吉、大同等宝藏旅游目的地登上热门排行,背后都离不开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一次次的分享。近年火热的“淄博烧烤”“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天水麻辣烫”,更是凭借“图图相传”“沉浸式体验”的扩散传播,成为一个又一个“顶流”。
“欢迎来我的家乡”是期待,也是行动
除了成为活跃在网络中的传播者,一些大学生也开始身体力行,在不断踏上旅途、探寻祖国山川大河美景的同时,成为文旅志愿队伍的一员,赵文垚便是其中之一。
大一暑假,他在家乡陕西安康的4A级景区瀛湖做志愿者。“主要工作是在园区不同点位清除垃圾,确保景区内干净整洁,保证游客的参观体验。”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身穿红马甲的赵文垚经常被来往游客提问:“景区某个景点怎么走?这里附近有什么特色美食?到某条美食街大概要多久?”面对游客五花八门的问题,为了做好这份“随机兼职”,赵文垚没少提前储备,希望通过自己的经验让游客更好地游玩。
年轻人投身文旅,想让“流量”变“留量”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34.73%的受访者希望参与到文旅行业或相关工作中。从本科入学到从中国传媒大学硕士毕业、再到如今参加工作,李姝婧已在文化和旅游专业领域深耕了10年。
李姝婧认为,科技对文旅产业的影响力度越来越大,大数据、AI等新技术的涌入为文旅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另外,产业内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力度和保护程度显著提升,将文化和旅游相结合进行创新表达,也成为很多文旅项目发展的方向。
游梦婷觉得,处在不同位置的年轻人可以为文旅做出不同程度的努力。“在文旅相关岗位上的人可以策划更好的服务、活动;现在也有一些年轻人帮景区打造文创产品,设计文旅小镇、主题剧本杀、礼乐大会等有特色、年轻人又喜欢的文旅活动。”不过能为文旅作贡献的不仅是这些从业者,“普通年轻人也可以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游梦婷在网上看到,哈尔滨旅游热期间,很多市民开车送游客、当志愿者、给游客送食物等,“都会让人感到这座城市的真诚与热情”。(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