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连城传统年料——
“眼镜酥”
把糯米粉、精面粉拌匀反复搓揉出筋道的面筒。
刚出锅的眼镜酥片香、酥、糯、脆。
■通讯员 邹善水 文/图
龙年春节来了,年岁稍大的连城人又开始回味年味十足的过年传统茶点——“眼镜酥”了。薄薄的浅黄色饼片,黑芝麻点缀其中,吃起来香酥脆糯,老少皆宜。
近日,笔者慕名来到连城县莲峰镇东环北路专门制作出售“眼镜酥”的黄玉华经营的小店,离得还远就闻到了阵阵香气飘溢。进入店中,只见店主黄玉华三姊妹正在制作“眼镜酥”。取一块试吃,又酥又脆,满口留香。配上香茗,既能解馋又能解闷,一片又一片吃起来,让人欲罢不能。
在黄玉华的店里,笔者遇上了前来购来“眼镜酥”的客人马先生,他品尝后连声说“终于找到儿时过年奶奶加工的眼镜酥的味道了”。马先生感慨说,“眼镜酥”曾经是连城人过年家家户户必备的传统年料,可是随着食品加工迈入机械化流水线作业的时代,食品加工小作坊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做“眼镜酥”的也越来越少了。
年逾花甲的店主黄玉华告诉笔者,前几年临近年关时自己制作“眼镜酥”,是因为留恋儿时过年的滋味。她尝试着在家按奶奶教给的秘方进行制作,经过多次尝试,总结经验,改良配方,终于制作出了奶奶当年的味道。她说,制作过程中,选材很关键,糯米和面粉都要选好的,还要对面筒反复搓揉,搓得面筒够筋道,炸出来的“眼镜酥”才会酥而不碎,切的片要薄,炸出来的成品才能又香又脆。
邻居与亲友们品尝了黄玉华制作的“眼镜酥”后纷纷要求订购,黄玉华便开始制作出售“眼镜酥”。在厦门工作的儿子回乡过春节,带些回去给厦门同事尝鲜,年底便接到了厦门发来的“大单”。今年,厦门、泉州、福州与广州、潮汕等地的连城乡亲纷纷打电话发微信来要求邮购她家的“眼镜酥”。黄玉华乐哈哈地说:“这不,我姊妹三人连轴转,一天才能加工60公斤,不够卖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