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高颜值服务好高质量发展
——访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陈达兴
问:生态环境保护是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民生工作,请介绍过去一年我市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方面重点采取了什么措施?
答:过去一年,我市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开展全市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
一是全方位部署行动。市委余红胜书记、市政府胡盛市长任行动总指挥长,出台《龙岩市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方案》,明确6大专项攻坚26项具体任务,配套建立督导、倒查、问责等工作机制,并安排资金奖励专项行动前三名的县(市、区),全面推动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
二是全领域整治提升。将全市最突出的23项环境问题由各相关市领导挂牌督办,梳理238项(含自查52项)问题清单下发至各县(市、区),定期调度、滚动更新、实时通报,累计调度问题整改情况17次,向各县(市、区)下发问题通报8次,实施4批19个问题警示措施,推动22项市领导挂牌督办问题和236项问题清单完成整改。
三是全过程督导推进。各市领导结合各自分管领域带队督导专项行动工作落实;市指挥部办公室与市效能办、市“大督查大落实”办组成联合督导组开展专项督导;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水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情况等专题调研;市政协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专题视察;市纪委监委成立监督检查组分赴各县(市、区)开展蹲点监督,全面推动专项行动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问:请问专项行动取得了哪些成效,我市在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和做法?
答:2023年,龙岩中心城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37)和优良天数比例(99.7%)均居全省第二;76个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I-III类水质比例保持100%,I-II类水质比例(67.1%)比去年提升了17.1个百分点。其中,16个国控断面I-II类水质比例(75%)比去年提升2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4个百分点。我市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了“好于去年、高于全省”目标,特别是水环境方面取得了“质”的转变。主要经验和做法有:
压实“责”的链条,构建全过程管水治水机制。一是实行最严格的水质考核办法。出台《龙岩市流域水质考核管理办法》,将断面水质责任与各级河长挂钩,全面强化各级管水治水责任。二是实行最密集的水质溯源机制。将水环境治理攻坚作为专项行动首要任务,开展水质加密监测,及时通报加密监测情况。重点对16个主要流域国控断面进行溯源排查,推动属地政府落实水质改善措施。三是实行最严厉的水质监督问责。将水质提升工作列入市纪委监委日常监督、市县乡三级人大联动监督、市“大督查大落实”办等重点监督内容,全流域立体式督查监督,全方位压实各级落实流域水环境保护职责。
深化“治”的措施,精准推动水环境质量提升。一是强化源头管控。建立入河排污口清单并制定整治实施方案,对入河排污口开展监督性监测。二是强化重点攻坚。出台《促进生猪养殖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全面加强生猪养殖污染监管。三是强化资金保障。坚持将水环境问题项目化,精准策划生成水污染防治项目163个(总投资约65亿元),争取上级资金达1.72亿元。
夯实“防”的基础,全面提升流域治理水平。一是持续强化环保监管。持续保持环保执法从严高压态势,累计办理涉水案件151起,罚款金额1531万元,移送公安机关41起。二是持续深化监测预警。将重点小流域水质监测断面水质自动监控设施接入“环保网格化监管信息系统”,科学分析研判水环境问题和形势,及时发布预测预警。三是持续深化科技监管。对超标河段进行实时监测和溯源,准确对比筛选出污染源,推动水环境监管向“人防+技防”转变。
(融媒体记者 段勇彬/文 融媒体记者 章宸睿 谢泽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