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视野 找准方向 全力以赴做大做强新材料产业


6月26日—30日,龙岩市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发展专题培训班在中南大学开班。培训旨在深入了解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沿,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服务提升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的新方法、新举措,助推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现将本期培训班关于加快我市“2+4”产业中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报告如下:

  一、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市新材料产业保持较快增长,2022年全市75家规上企业实现产值超550亿元,比增18.9%。全市新材料产业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7家,省科技小巨人企业26家。在我市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材料产业基础最好、发展潜力最大,是继有色金属、机械装备之后最有可能产值突破千亿的产业。

我市新材料产业主要有锂电新材料、稀土新材料、含氟新材料、半导体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产业5个细分领域。锂电新材料方面,已形成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软包装、锂电池整装等较完整的产业链条;稀土新材料方面,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稀土开采—分离冶炼—稀土功能材料—下游应用”产业链,成为全国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之一;含氟新材料方面,形成氢氟酸、含氟气体、含氟湿电子化学品、含氟精细化学品、六氟磷酸锂等为主的产业集聚;半导体材料方面,主要有蓝宝石衬底、晶旭半导体氧化嫁薄膜、电子级特种气体、湿电子化学品、贵金属无机盐材料、半导体封装键合线及高纯靶材等;高性能金属材料方面,主要有键合金丝、超细铜丝、电子铜箔等高端金铜合金及硬质合金、高性能镁合金等。

我市新材料产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产业链条不完善、产业发展层次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影响产业进一步高质量发展。

二、加快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建议意见

(一)强化规划引领

2021年市发改委牵头制定《龙岩市“十四五”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各县(市、区)要立足自身优势,进一步制定县级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根据规划布局发展相关产业,要坚持全市一盘棋,避免在市域范围内搞重复建设甚至互相掣肘,避免无序竞争,形成市域范围内龙头企业甚至是头部企业牵引,互相配套补充,抱团发展、分工合作的局面。

  (二)完善产业链条

加快推进福建紫金锂元材料2万吨磷酸铁、龙德新能源六氟磷酸锂扩建等重点项目建设,力促中创新航30GWh磷酸铁锂电池、龙净环保5GWh磷酸铁锂储能电池等签约项目加快落地。引导和鼓励现有企业策划生成一批“老树发新枝”项目,推动存量企业扩能升级,对接推动德尔科技含氟高能材料、金龙稀土公司稀土永磁材料四期、紫金贵金属导电银浆等在谈项目落地;紧抓中央、省对口支援,与广州市对口合作,闽西南产业协调发展等有利契机,通过产业协同、园区共建、供需互补等形式,谋划一批产业链缺失项目、延伸项目、升级项目,加快引进负极材料、隔膜材料等锂电新材料项目及永磁电机、氟树脂、光刻胶、覆铜板、引线框架等项目。

(三)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加强产学研合作。借鉴长沙依托高校科研力量发展新材料产业的经验,加强与国内知名高校合作,共建研究院等产学研平台,聚焦产业发展前沿,推动成熟技术落地、转化,打通创新链条、促进创新发展。

强化资金支持。集中财力对成长性好的中小微企业进行扶持,做好重大任务、重点项目及补短板财力保障,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率。争取中央、省各类专项补助资金,扶持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加强市本级国有资产国有企业在新材料产业布局,把新材料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市本级国有企业的主业和辅业来培育发展,提高我市国有资产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比重。借鉴长沙市国家级宁乡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先进经验,由市、县两级财政共同成立新材料产业发展基金,推动相关专业投行进行深度合作,精准筛选落地项目,推动产业落地。

优化人才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制定新材料专项人才政策,在人才待遇、科技研发、子女入学、住房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加大本土人才培养,支持龙岩学院开设相关专业学科,培养新材料专业人才,鼓励企业与省内外高校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实施本土人才回归行动,梳理“985”“211”学校毕业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工作的龙岩籍人才,建立紧密的联系机制,引导本土人才回归。

加强行业预判。加强预判策划,紧盯颠覆性技术创新、技术发展方向,进行及时、深度的跟踪研究,建立由行业专家、投资专家组成的团队或者委托专业的第三方团队,对拟引进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加强对引进落地项目的核心技术的风口周期研判,避免引进的项目在建成之日成为市场过剩之时;加强对引进项目技术壁垒等级和工艺、材料迭代周期的研判,避免项目建成后短期内就被淘汰;加强市场容量的判断,要尽量选择市场容量大的项目,对市场竞争激烈,甚至已经显现市场整合端倪的项目,要谨慎推动落地。

(四)完善产业发展平台

引导推动园区进一步编制完善产业发展规划,推动园区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提高产城融合水平,提高产业承载能力。重点推进连城朋口工业园区、漳平华寮化工集中区提升改造,推动建立完善的安全应急消防体系、环保节能循环化生态体系、智慧园区和智能工厂体系,加强园区风险应急能力建设,降低园区安全风险,力促通过安全风险评估,推进项目引进与落地。

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发展专题培训班

咨政报告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