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建议多举措鼓励支持外出乡贤乡亲回归——

让乡贤“衔泥归巢”为乡村振兴赋能


融媒体记者 刘玉荣 刘菲菲 通讯员 赖文光

树高千尺,叶落归根。

外出乡贤是乡村人才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如何充分发挥外出乡贤乡亲的力量,推动乡村振兴,是备受时代关注的话题。

“乡村振兴不仅要有资金和产业支持,更要有梦想、有情怀,有乡亲的关心,有乡愁的依恋;所以,既要有乡贤的支持,更需要广大乡亲民心的回归。”市政协委员廖健程认为,只有打好组合拳,才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并让振兴后的乡村实现可持续发展。

9月26日,记者从龙岩市政协提案委了解到,针对如何吸引外出乡贤乡亲“衔泥归巢” 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市政协委员廖健程提出多举措鼓励支持外出乡贤乡亲回归的路径。

廖健程建议,首先要成立传统产业与创新产业工作办公室,以县、乡镇甚至以村为单位,盘点优秀传统产业和地区软性资源,包括影响力较广,品牌较好的特色区域食品、特产、手工艺产品、知识产权、非物质遗产、旅游景点、故事传说以及传统习俗等,针对搜集的资源信息进行筛选,再结合文化旅游项目或产业升级或食品特产深加工等方式,加以包装,条件适合的并入现有成型企业或大型产业,延伸区域内现有产业的内容和提高其含金量。

其次要调研分析现阶段乡村人群的实际结构。建议不仅要鼓励“乡贤”回归,也要鼓励普通“乡亲”回归。针对现阶段乡村人群构成,廖健程建议采取“忠孝”“名”“利”“权”等一系列组合拳,吸引人、留住人、收住心。

允许和鼓励建造姓氏宗祠和相关场馆。俗话说“生有祖居,逝入宗祠”,用传统文化中的“忠孝廉节”思想,鼓励乡贤乡亲回归。他认为此项主要针对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外出人员,他们即将退休或者刚刚退休,有实力、有能力影响家族传统及家族决策,有利于乡情回归和家族资源重组。

廖健程认为,乡村干部应制订定期走访计划,邀约有影响力的本土乡亲和已返乡的乡贤参与走访,讲究亲情和真诚,针对退休乡贤、“文乡贤”“富乡贤”和发达地区从业的乡亲,制定不同的走访内容,给机会、给政策,给承诺、叙乡情、谈发展,也谈叶落归根,定期常走访,回头再跟踪,过年再联系,平时多关注,让乡贤“亲的更亲,近的更近”,增加外出乡贤的乡愁和回报家乡的责任感。他认为,针对年轻的乡亲可以指导回乡就业或创业,年长的乡亲可影响带动家人或族人了解家乡,有影响力的乡亲可回乡参政议政,有产业资源的可回乡投资兴业,年纪大的可引领后人寻根谒祖,有技术有专才的可带动技术创新,懂管理的可引进先进模式……让外出乡亲乡贤以资源返乡、影响力返乡、技术返乡、智力返乡、资金返乡等方式,积极投身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振兴。

为了让外出乡贤“留住人、收住心”, 廖健程还认为应大力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如鼓励以村庄为单位,建立“村史馆”,将村庄历史、名人、传奇人物和姓氏名人,以及各族各姓功绩和典故列入村史馆,此举既能树立榜样,又能令乡亲从善如流,增强乡村自豪感;建立文化活动指导中心,在各村设立联络员和组织干事,把乡村歌谣、健身广场、图书馆事业等都推动起来,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提升乡村群众自豪感和归属感。

廖健程还建议,有条件的村庄可成立物业管理公司,持续改善村容村貌,让归乡人员既感受到了故土亲情,又能享受发达地区同样的文明环境。同时,适时成立返乡人才、乡贤活动俱乐部、文化沙龙或其他协会组织等等,发挥工作协调、答疑解惑、资源互通、信息交流、情感沟通等功能,促进乡贤成为乡村产业兴旺带头人、招商引智牵线人、基层治理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