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营经济“活”起来


■ 廖志添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市民营经济从萌芽到蓬勃发展。如今,民营经济活力增强,已成为发展的“半壁江山”:为全市提供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80%以上的就业岗位……

当前,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值此关键转折时期,党中央、国务院今年7月印发《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从八个方面提出31个具体要求,为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动力。

投资、内需、进出口是推动发展的“三架马车”,需要民营企业进一步发挥作用。以拉动投资为例,按照中国“入世”的承诺,实行内外资一视同仁,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在市场准入时要同等享受国民待遇。各地要舍得把一些好的投资项目拿出来,通过“招拍挂”等市场竞争方式,把好项目授予真正有实力的企业实施。

“不管白猫黑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只要是通过依法竞争获得的好项目,在依法依规完成投资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等手续的基础上,绝对不能由于投资项目审批方式不同,从而在土地、获取资金支持等生产要素聚集方面采取区别对待,甚至歧视的做法。与内需、进出口密切联系的是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这有利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大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也给民营经济发展带来良好机遇。

当民营企业在一个地方生存之后必然要迈开步伐,远离本土到外地开辟市场,以求更多的利润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如果异地他乡是封闭排外的,不接受外来的新鲜血液,这就会带来既不利于当地发展、又不利于外来企业进步的“两败俱伤”。福建紫金矿业通过多年努力,已成为全球著名的大企业,究其做大做强的根源在于:一是“请进来”,以“人才+项目”聚集更多的资金和一流技术和管理,把本土企业做实做强。二是“走出去”,以本土企业作为强有力的后盾,在全国以至于全世界推动更高层次的发展。无论是省外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区域,还是本省的闽南金三角发达区域,这些区域比我市发展水平更高更好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民营经济发展。

市委和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2022年11月16日,市工信局、市委统战部、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工商联《关于印发<龙岩市推动民营经济创新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组织实施,现已取得成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我们要认真学习“晋江经验”,按照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改善投资环境,把《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与龙岩本地实际相结合,让民营经济在红土地闽西扎根落地、枝繁叶茂、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