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深化林改 精准深保持水土 打好绿色生态牌
——我市着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
近日,第三届中国(武平)紫灵芝采摘文化旅游节在全国林改策源地武平县万安镇捷文村举行,推出围绕灵芝的研学游、养生宴、文化展等系列活动,助力紫灵芝产业发展。万安镇已成功申报省级灵芝产业强镇。这是我市不断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现途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有效体现。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提升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和林改“武平经验”作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具体举措和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重要抓手,全力以赴开展龙岩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国家林业碳汇试点市以及长汀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全方位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生态的品牌优势更加凸显,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和林改“武平经验”的金字招牌更加闪亮。先后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国家林业碳汇试点市。
锚定绿色基调 完善体制机制
我市始终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和深化林改工作,分别出台了一系列全方位推进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建设和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方案、意见,在建立健全改革支撑体系的基础上,在全省率先深化林权制度改革,通过完善“三权分置”运行机制、创新林木采伐制度改革、发展新型林业经营模式、创新林业投融资机制,针对性地破解林权制度不完善、林农林木处置权不够灵活、林地经营效益不高、林农融资难等问题。
率先在全省推行三级林长制,全面构建林长制体系,实现“林长+公检法”全面覆盖;同时,全面实行河湖长制,并创新司法护航生态机制和野生动植物收容救助机制,强化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服务保障,逐步构建起森林资源管理发展机制,形成各级林长牵头、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的“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大格局。
精准提升质量 筑牢生态屏障
为巩固绿色生态基础,我市把长汀作为水土流失治理示范县重点打造,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各县结合实际创建生态示范工程,形成县县有精品;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显著成效,3年来,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8.39万亩,水土保持率从2019年的93.76%提升至2022年的94.16%,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此外,我市通过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六大工程,探索形成森林生态修复新方式,科学推进国土造林绿化。2012年以来,全市完成造林绿化265.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73.1%提升至79.21%,连续44年居全省首位,实现“省级森林城市(县城)”全覆盖。
同时,我市先后实施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九龙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等一批重点项目,并针对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因地制宜多层次实施精准治理,提升生态建设质量。依托全省首个国家级现代林业科技示范园区,我市还积极开展林业碳汇和森林生态价值等的研究,探索碳汇发展路径,有序推进国家林业碳汇试点市建设,持续筑牢生态屏障。
发展绿色经济 生态产业惠民
我市坚持推动发展绿色经济,以打造“一县一品”林下经济为抓手,大力培育生态产业富民工程,做强做大林下经济,做优做实花卉苗木产业。2022年,全市实现林下经济经营面积1072万亩、产值252亿元,辐射带动18.4万户农户参与;实现花卉苗木全产业链产值159亿元。同时,我市大力推进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打造以“森林人家”为主的特色生态旅游品牌;大力扶持木竹制品龙头企业,推动相关木竹产业园建设,全面推进林下经济、花卉苗木、生态旅游、木竹精深加工四大林业产业发展。2022年全市实现林业总产值531亿元。
我市坚持把治一方水土、富一方百姓作为治理目标,全力推进乡村振兴“一县一片区”建设,大力培育水土流失治理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工程,着力打造一批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的样板,有效助力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