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学院教授,闽台客家研究院院长、客家学研究中心主任 陈弦章:

传承客家文化 助力社会发展


“闽西是客家祖地,是客家文化发展传播的原乡故土。”陈弦章说,保护传承并利用客家文化,建设好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对文化生态进行整体性保护,促进文化、自然、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留住文脉和乡愁,建设亿万海内外客家人共有的精神家园,对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客家文化的繁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远意义。

陈弦章介绍,闽西是客家民系形成的核心区域,是全球客家人的祖地。客家祖地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包括客家祖地优势、文化资源优势、地理资源优势、红色文化优势、对外交流优势等。

那么,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客家文化,助力经济社会发展?陈弦章建议:

要提升认识、大胆作为,丰富民众生活,振兴乡村文化。认真开展乡村振兴中的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工程研究,让丰富多彩的客家民俗活动丰富乡村生活,让其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相结合,以“接地气、冒热气、出实效”的形式,把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开来、传承下去。

红色文化与客家文化要相互融合,双管齐下发展。可组织《客家与中国革命》相关学术研讨,进一步深入探索客家与中国革命之间的内在联系,研讨优秀客家传统文化与先进革命文化相结合的契入逻辑,贯通客家文化与红色文化研究,推动闽西各个领域红色文化与客家文化融合发展。

要加大客家文化产业化力度,振兴乡村经济。客家文化不单要保护传承,还要创造性发展,让它们活起来。“民以食为天”,客家饮食文化的产业化大有可为。要以客家祖地角色牵头,挖掘潜力,以建设中国第九大菜系“客家菜”为目标,大力打造“客家美食宴”品牌。

文旅要融合发展,打造朝阳产业、富民产业。“以文塑旅 以旅彰文”,成为旅游业的新理念。龙岩地理风貌美丽奇特,又有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特色民俗文化、非遗文化、美食文化等资源禀赋,空间广阔、潜力巨大。要把龙岩市独特的风貌、文化和美好的旅行生活方式结合起来,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加速“诗和远方”的融合,满足游客更多的需求,开启“有福之旅”,为百姓造福添福。

要加大新媒体传播力度,唱响客家文化品牌。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展示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开发文创产品,催生全新客家文化消费市场,以AR、VR、3D等新传媒、新技术展现客家传统文化之美,形成“客家+新媒体”“客家+新技术”“客家+文创”的全新传播业态。

要积极推动“六进”工作,传承普及客家文化。开展相关形式的活动,推动客家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元素进农村、进社区、进景区、进校园、进课堂、进企业,满足基层群众文化需求,丰富企业、校园文化生活,助力闽西乡村文化振兴。重点将客家文化的重要标志客家话贯穿国民教育始终,组织力量研究制定客家话教育大纲,编写优质校本教材,培训优秀师资,开展好客家话传承教育。

要发挥《条例》传承保护作用,推动传承利用健康发展。2022年11月,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决定批准《龙岩市客家文化保护条例》,为客家文化整体保护、活态传承和持续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条例》的出台将对擦亮我市“客家祖地”品牌、培养良好文化生态、传承海内外客家人共同的文脉和乡愁、打造全球客家文化高地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要加大海内外客家交流力度,凝聚力量复兴中华民族。充分利用客家祖地优势,运用海外客家社团组织、文物展览、文化论坛等平台载体,创新人文交流方式、丰富文化交流内容,积极参与世界客家文化对话交流,密切海内外客家联系,凝聚力量,在祖国统一、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贡献闽西客家力量。

要以客家“福文化”为抓手,建设幸福龙岩。“福”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客家“福”文化,伴随客家民系走过千年家国路,内涵丰富,哲理深邃,充满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力量。我们要传承客家“福文化”理念,提升传统“客家福文化”的内涵,同时遵循民众祈福、盼福理念,打造一批客家土特产,赋予相关产业“福”之意蕴,让“福”产品造福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