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化 智慧化 数字化

闽西沃野刮来“现代风”


■ 通讯员 郑嘉雯 文/图

春夏之交,春耕春管正当时。闽西广袤田野里一派忙碌,高速插秧机、植保无人机、智能温控大棚等硬核农机设备在田间大展身手,尽显科技范。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从“靠天气”到“靠科学”,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农业与科技深度“联姻”,让传统农业向机械化、现代化转变,不断提高农业产出效益,用“新科技”孕育丰收“新图景”。

农机“撒欢跑”,春耕“动力足”

15日,长汀县河田镇种粮大户傅木清的千亩稻田里绿波涌动,禾苗之上,两台植保无人机来回穿梭,有序播撒有机肥。不到半天时间,100多亩早稻就施肥完成,效率是人工施肥的几十倍。

高效的农机设备让耕种经验丰富的老农民傅木清如虎添翼。除植保无人机外,这些年,傅木清先后购置了工厂化育秧流水线、高速插秧机、联合收割机等100多台农机具,实现了水稻耕种防收全流程机械化,显著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了作业效率。

“今年,在农机部门的帮助指导下,我们还引进了一台抛秧机,在200亩稻田里首次尝试机抛秧技术。”傅木清说,“相较于机插秧,机抛秧最大的特点是带土移栽,对根系损伤小,秧苗下地后返青快,早稻收获时间可提前5—7天,为‘双抢’时节争取了更多宝贵时间。”

为了让农机发挥最大效用,他还牵头成立长汀县清荣农机专业合作社,为本地小农户提供代耕代种、耕作技术指导等社会化服务。根据农户需求、田块大小,为农户提供点单式的精准服务,进一步带动了周边小规模种粮户的种粮积极性。

农忙时节,闽西的山上山下、田间垄余,随处响起的农机作业声,成为粮食丰收序曲中最愉悦的“伴奏”。而这自然离不开农机部门的服务和指导。今年春耕以来,我市农机部门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将水稻生产机具列为补贴重点,优先满足农民对春耕机具的需求,全市农民新购耕作机械1656台。

同时,持续加强农机技术服务保障,开办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培训和现场演示会,组织农机合作社和农机手保养、调试和检修拖拉机、耕整机、插秧机等农机具共计3.86万台,引导各类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代耕代种、农业生产托管、农机跨区作业等服务,全市下田作业农机设备3.8万台,完成机耕作业面积73万亩,早稻机种面积18万亩,为夏粮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大棚“田中立”,种地“靠科技”

16日,笔者走进位于上杭县湖洋镇水埔村的“红古田”现代果蔬产业园,成片的高标准大棚映入眼帘,棚内的一丛丛螺丝椒幼苗青翠嫩绿、长势喜人。

该大棚采用现代化节水滴灌系统,能够根据农作物幼苗成长的各个阶段从根部按需供水,同时棚内的温度、湿度均可实现智能调节,改变了传统“靠天吃饭”的种植模式,让农作物产出更加高质、高效。

像这样的标准化智能温控大棚,园区内共有56个,占地达300多亩。据悉,“红古田”现代果蔬产业园由龙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占地总面积407亩,投资额8000万元,是全市单体面积最大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园区目前主要种植辣椒、葡萄、西瓜、百香果等蔬果,示范带动当地农户发展设施农业,促进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红古田”现代果蔬产业园是我市规模化发展设施农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坚持把设施农业作为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强度推进,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截至目前,全市共实施省级设施农业温室大棚项目546个,建成标准化设施大棚1.07万亩,争取省级补助资金约1.73亿元。

智慧引领,农业跑出加“数”度

“我们平台不仅能够实现大棚内温度、湿度、土壤PH值等指标的自动监测,还可以通过采集作物生长数据,统计分析一体化实施灌溉、控温、施肥等操作。”18日,在位于新罗区大池镇的福建百香果产业示范园内,郭德祥指着大屏幕上的智慧农业大数据管理云平台,自信地介绍道。

郭德祥是龙岩市福果时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也是我市百香果产业的创新创业致富带头人之一。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推广百香果标准化生产技术,研发优质种苗,培育百香果全产业链。2020年,福果时代入选省级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开启了百香果智慧产业的探索之路。

公司通过建设温控大棚、可视化监测系统,与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研发生产百香果无人嫁接机,机器视觉果品分拣生产线,农残快检设备等,不断延伸百香果育苗、种植、销售、加工等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智慧化、标准化,2020年便实现产值40多万元。

百香果智慧产业园是我市发展数字农业的一瞥。事实上,数字农业应用场景在我市农业企业中已较为普遍。

在武平县梁野山农牧有限公司,当地通过搭建智慧养殖管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猪肉溯源大数据等智慧化养殖生产管理系统,构建起生猪产业全链条的数据采集体系,减少了养殖户交易环节和交易成本,促进了生猪产业数字化发展。

近年来,我市围绕果蔬、茶叶、食用菌、畜禽等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农业信息化技术与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深度融合,通过物联网、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装备的应用,全市建成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8个,农业物联网应用基地55个,农业产值实现倍增,跑出了智慧农业加“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