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废弃矿山 今朝渐换新颜

永定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项目见闻


■ 通讯员 吕洪荣 孔玉琴 文/图

近日,笔者在永定区虎岗镇东南部的郑坑煤矿废弃矿山修复现场看到,整个作业面呈扇形状布排,多台挖掘机正在清理煤矸石,运输车来往穿梭。在一块经过整治后面积超过10亩的平缓土地上,已看不到裸露在外坑坑洼洼的崩岗,刚扦插的小树苗已长出新叶。现场负责施工的技术员高祥介绍,郑坑废弃矿山修复现场已上场挖掘机6台,平整场地6862平方米,坡面修整13676平方米,覆土2567立方米。

永定区是我市主要矿产地之一,煤炭乡镇辖区面积约600平方公里。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无序开采,给当地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近年来,永定区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通过实施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正让一座座当年曾受损坏的山体恢复树木葳蕤、绿草茵茵。

从项目生成到合理规划

由于永定区煤矿开采“小、散、乱”,加之历史开采技术落后,留下大量废弃矿山,煤矸石顺坡堆放、挖损而形成的高陡边坡,导致出现地质安全隐患和废弃煤矸石侵占河道、堵塞水系、损毁植被、水土流失、压占土地资源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同行的永定区自然资源局局长翁志强告诉笔者,2022年6月,根据国家相关部委网站公示,在当年的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竞争性评审中,永定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从全国31个项目中脱颖而出,以全国排名第一获得中央财政补助资金3亿元。

该项目总投资5.48亿元,其中申请中央支持3亿元,地方配套资金2.1亿元,引入社会资本投入4000万元。整个工程计划3年内完成,共需修复废弃矿山53处,分为4个修复单元,其中永定河上游北段修复单元8个矿点,培丰溪修复单元11矿点,抚溪溪西段修复单元10个矿点,抚溪溪东段24个矿点,治理面积11.78平方公里。

项目实施本着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实施煤矸石清理、水土流失治理、水生态修复、土地复垦、植被恢复五大工程,修复边坡17公顷,恢复植被314公顷、改造植被747公顷,复垦耕地83公顷,植被覆盖率提高至63%,使项目区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态功能稳定性得到提升,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实现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与矿业型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有机结合,全力打造南方传统小煤窑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示范区,助力县域矿业经济转型升级。

从项目推进到全程监管

为确保整个项目得以顺利实施,永定区建立了区、镇齐抓共管联动工作机制和项目实施、资金使用、项目管理、跟踪监测的绩效评估指标机制,定期对项目实施推进及质量进行考核。开展了项目风险评估,制订风险预测与应急处理预案。同时成立由市财政局、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等市直部门组成的监管工作组,并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全过程监督管理。

截至笔者发稿时,永定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修复项目已完成煤矸石处置点30个。正在推进的有虎岗郑坑、高陂半寨和大坑、坎市洽溪、抚市梅子坑等12个煤矸石场地平整,面积3150亩。

从产业不足到绿色转型

在高陂镇西陂村后山的废弃矿山修复点,笔者看到,被称为“致富草”“幸福草”的菌草长势良好,嫩绿的新叶随风飞舞。翁志强说,2022年7月,我国菌草技术发明人、福建农林大学研究员、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教授带领国家菌草研究中心技术团队来到永定区调研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问题,并就菌草修复技术运用于永定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与区相关部门进行了交流探讨。经过现场勘察,最终选定高陂镇西陂村后山一处面积约200亩的废弃矿山弃渣点,作为菌草治理废弃矿山科研示范基地。同年9月,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中心技术团队专业技术人员来到这里,开展菌草矿山生态修复试点示范。

“永定区废弃矿山主要表现为坡度大,多煤矸石,土壤物理结构不良、贫瘠等,加之大量煤矸石沿山坡面堆积,挖损形成的高陡边坡,稳定性差,存在一定的地质安全隐患。”翁志强告诉笔者,“实施废弃矿山生态恢复,首要工作是恢复植被,从而促进整个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恢复与重建。

站在废弃矿山修复点菌草治理科研示范基地,看到绿意渐浓的菌草。他说,菌草是一种草本植物,其根系发达、繁殖性强,可在废弃矿山、沙地、盐碱地、贫瘠土地上快速生长,具有良好的生态复绿和防水土流失功能。林占熺团队通过盐碱胁迫对菌草的适应性研究,筛选出菌草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相关耐盐菌株和巨菌草、绿洲1号等多个优质菌草草种,并探索出适应盐碱地的多种种植技术模式。但在原煤矸石倾倒过的废弃矿山项目地上种植菌草还是第一次。

经过近九个月的土壤重构,清理项目区浮土杂树等,实施坡面整治,布设蓄水池、径流池、截水沟、急流槽、平台排水沟、路边排水沟等设施,并通过修建田间道路等工程治理,第一批10亩的菌草种植已初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