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提升“武平经验” 推动林改再出发



■ 通讯员 李良英 文/图
“通过建立武平县国家储备林基地,一方面将原来林农分散经营的林地统一规划,综合经营,解决‘单家独户经营难’的问题;另一方面有利于优化树种结构,培育优质森林资源,带动林业一二三全产业链融合发展,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同时,林农参与国储林的建设,参与林下经济种植和加工以及森林康养、生态旅游等项目建设工作,增加农民就业,带动百姓致富,实现‘储林’‘储碳’为一体的‘双储林’目标。”5月9日,中林(龙岩)林业发展有限公司武平县国家储备林项目部在武平县林业局举行揭牌仪式,武平县林业局中山河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中心主任肖飞告诉笔者。这是武平县积极探索“林业合作共富”模式、提升林改“武平经验”的一大缩影,武平县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进入实质性全面推进阶段。
近年来,武平县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落实落细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工作,着力“改革创新、科学经营、资源保护、融合发展、绿色共建”,推动“机制更活、林质更高、生态更优、产业更兴、生活更美”,拓展提升林改“武平经验”,推动林改再出发。
着力改革创新 推动机制更活
“前天晚上我通过手机在这个平台上申请贷款,第二天信用联社的工作人员就联系我核实情况并签约贷款合同,下午就给放款了,真的是又方便又快捷。”今年第一次尝试种植紫灵芝的林农李友斌正愁启动资金不足之时,通过林业金融区块链融资服务平台申请到20万元贷款,及时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
林业金融区块链融资服务平台是武平县深化林业金融改革、拓宽林业发展渠道的一项重要举措。该平台集申请、审贷、评估、担保、登记、放贷于一体,采用“林农线上提交需求,平台撮合成交,线上签约放款”的模式运行,打通了林农与金融机构“双向选择”通道,是全省首个林业金融区块链融资服务平台,目前汇集13家金融机构上链提供67种专属金融产品,已成功放款2617笔5.97亿元。
武平县通过完善“三权分置”机制,推动林业规模经营。成立林业产业服务中心,制订《大力发展民营林场的意见》,集中政策资金奖励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林业生产经营领域,加快林地经营权流转,扩大规模经营,推进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标准化建设和千亩民营林场建设。全县累计流转林权35.77万亩,培育林业新型经营主体255家,其中千亩以上民营林场121家、林业专业合作社63家。同时积极推进低碳社会创建,有序开发林业碳汇。建立全省首个低碳社会创建信息管理平台,打造集低碳、互联、开放、集成、智能和创新于一体的低碳城市模型,创建低碳社会的“武平样板”,平台自去年4月上线试运行以来,已完成近20个低碳场景应用建设,有10万余人激活账户,践行近500万次低碳行为,发放约4800万碳积分,已受理金融产品碳金卡1286张,发行1254张,授信15392万元,用信8589万元。签约引进全省首个普惠型林业碳汇合作开发项目,并首次面向广大林农,已审核通过可开发面积93万亩,把森林碳库转化为增收钱库,武平还被确定为全省碳中和试点县。
着力融合发展 推动产业更兴
“林下灵芝种植产值高、效益好,种植一次可以采收3到4年,比大棚产值高3至4倍,不砍树也致富。”下坝乡露冕村林下紫灵芝种植示范基地负责人王继文去年和朋友合股投资100多万元建设紫灵芝深加工生产车间,生产的灵芝面包、灵芝酒、灵芝饼干、灵芝面条等系列产品,受到市场青睐。
武平县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新途径,围绕建设“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以建设全国最大的林下紫灵芝生产加工基地、打造“中国紫灵芝之乡”为目标,做优“生态+产业”,通过紫灵芝激励性扶贫项目,稳步推进灵芝“食药物质”管理试点,目前武平紫灵芝种植面积达2.82万亩,全产业链产值2.3亿元。
武平县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林业产业,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现有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市级林产品龙头企业12家;2022年实现林业总产值89.87亿元。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出台专项政策重点扶持,形成林药、林菌等十一种林下经济模式。累计建成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94个,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159.01万亩,参与林农3.4万户,实现产值44.32亿元。创新开发“五氧”“五福”产品,打造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学生研学基地、工会职工疗休养基地、企业团建基地和游客度假养生基地“五大基地”,建好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现有“森林人家”112家,总数全省县域第一。2022年森林旅游接待游客321万人次、实现收入13.5亿元。
着力科学经营 推动林质更高
武平县积极开展“三个百千”绿化美化行动,加快森林抚育修复,自实施综合试点以来,全县完成植树造林5.2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22.8%。同步开展“三带一区”“三沿一环”“两带一窗口”建设,完成森林生态景观林建设2.53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14.8万亩、松林改造8.23万亩、乡村生态景观林0.15万亩。筛选5.09万亩符合条件的林分作为碳中和林,探索以固碳增汇为目的的最佳营造林技术模式。引进中林集团,规划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25万亩,启动“捷文合作模式”试点,打造“储林”“储碳”为一体的“双储林”,建设全市最大的国家储备林基地。
着力资源保护 推动生态更优
“昨天去梁野山,今天来千鹭湖,武平整个生态环境让人感觉特别的舒服,空气很清新,下次会再带朋友过来玩。”厦门游客韩女士对武平的生态美景赞叹不已。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武平生态会客厅梁野山、千鹭湖4A景区游人如潮,游客们沉浸在山水之间,观瀑布、赏白鹭,尽情呼吸着“天然氧吧”的清新空气。
近年来,武平县通过创新自然资源管护机制,着力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宜居宜业美丽家园。一方面通过建立“林长+警长”“林长+检察长”“林长+法院院长”三级林长工作责任体系,完善护林员网格化管理机制和护林巡护系统;另一方面强化林业“三防”工作,完善林业灾害防控体系,中山河国家湿地公园鸟类从建设初期的120多种增加到160多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综合治理与开发项目入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补助项目。
着力绿色共建 推动生活更美
近年来,武平县加快构建“3+N”现代产业体系,突出抓好新型显示、机械装备、新材料三大产业,精心培育特色现代农业、文旅康养、教育培训等特色产业,继续在绿色经济发展上走前头。2022年,全县新显产业企业突破百家,产值突破60亿元。武平显示模组及材料制造产业集群作为全省四个之一、全市唯一入选全国10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区被确定全省五个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区之一。
同时,武平县坚持以水为基底,以流域为实施范围,以综合治理为手段,推进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试点县建设,带动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建设园林精品城市,打造特色风情集镇,构建秀美田园乡村,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武平最大的优势和骄傲。武平蝉联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