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长汀推动地域文化与法治文化融合发展
□ 通讯员 江鹏
长汀县司法局近年来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将红色文化、非遗文化、客家文化和法治文化有机结合,着力让法治文化沉淀下去、活跃起来,引导群众崇德向善、遵纪守法,聚力建设平安长汀、法治长汀,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传承红色基因
法治阵地建设有形有质
长汀县司法局坚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进一步扩大红色法治影响力,联合长汀县博物馆、福建省职工联合会旧址、何叔衡纪念园等,打造以“何叔衡纪念馆”为代表的3个“红色+法治”教育基地,实现法治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相互融合。不定期组织开展“聆听红色法治讲座,践行法治使命”“瞻仰红色法治遗址,坚守法治初心”等主题的红色法治文化系列学习宣传活动,引导党员干部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围绕乡村振兴,以“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为载体,在“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的新庄村、“红旗跃过汀江”的水口村、“乡村振兴试点村”的寨头村建设法治文化公园(长廊),创设“红土初心讲堂”等,传播红色法治文化,提升群众法治素养。2022年以来,全县共打造居民法律专家、地方性法规文化长廊、书香法治南门等332个法治宣传新阵地,做到一地一景一故事一特色,让红色法治文化在长汀传承发扬。
传承非遗文化
法治文化活动有声有色
以繁荣法治文化为宗旨,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法治宣传的融合发展,着力将法治文化烙印上本土特色,迸发出非遗文化鲜活的生命力。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刻纸龙灯”“汀州唱古文”等项目,成立非遗传承普法志愿队伍,鼓励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曾素英等人将法治文化融入非遗项目制作。同时,将非遗传承手艺人纳入“法律明白人”和“蒲公英普法志愿者”骨干进行重点培养,提升非遗传承队伍法治素养。邀请非遗传承人专门创作普法宣传作品,如制作法治刻纸、《客家三字经》《反诈二人转》《喜迎二十大,农村普法振兴村》等几十个独具特色的文艺作品,融合刻纸龙灯、汀州唱古文、客家迎花灯等非遗项目,让非遗在法治宣传中担当“主角”,实现法治文化与传统习俗的“联姻”,让抽象的“法”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懂。非遗融入法治教育文化活动,每年结合闹春田、升平百壶宴、客家打石佛等乡村大型非遗民俗活动,县司法局组织蒲公英普法志愿者、法律明白人深入基层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让群众在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非遗民俗活动中,提高学法守法用法意识。2022年以来共组织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186场次,受教育人数约5.6万人次。
传承客家文化
基层社会治理有力有效
长汀县司法局积极盘活客家文化资源,深度挖掘家风家训、宗祠文化的丰富内涵,助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构建乡村法治建设新格局。深挖“投豆”家风、严婆田村家教等“客家家训”的法治内涵,编写240字“客家调解三字经”,结合“法律七进”活动,大力宣传客家家风家训中的“和”文化,为振兴乡村文化,化解基层家事邻里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奠定坚实基础。探索“宗祠+调解”模式,设立“祠堂调解室”,以宗族里有威望、热心调解、处事公道的老干部、老党员、致富领头人等贤者为调解员,结合村规、民约、家训,推出“有事到祠堂说、有理到祠堂讲、有纠纷到祠堂调”的调解模式,让祠堂成为村民化解矛盾的文明驿站。2022年“祠堂调解室”设置后,累计成功调解宗族矛盾纠纷28起,成为乡村治理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减震器和前哨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