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锵玫瑰 铁血之师

——追记南福区妇女游击队


进南公楼遗址

□ 张耀清

这是一支在古田会议指引下建立起来的闽西红军队伍;这是一支在闽西革命斗争史乃至中央苏区革命斗争史上唯一有正式编制的“红色娘子军”;这是一支鲜为人知但在土地革命时期屡建奇功、充满传奇色彩,肩负特殊使命的红色武装。它就是漳平南福区妇女游击队。

今年的2月15日、3月15日、4月7日,我和漳平市委宣传部、漳平市委党史和方志研究室、永福镇党委等部门单位的同志共同追寻漳平“红色娘子军”——南福区妇女游击队战斗过的地方,沿着她们的战斗足迹,感受她们英勇斗争的革命生涯,领略她们对党忠诚的巾帼风采,实地收集第一手资料。

南福区是土地革命时期由南靖与漳平交界处的永福南部片区,即元沙、适榕、古溪、岭下等地组成的一个红色政权区域。因各取南靖和永福的一个字为名,故称“南福区”。从地理位置看,南福区虽属漳平永福,但却与漳州南靖和溪镇一衣带水,两地历来“犬牙交错”,是漳州进入漳平乃至龙岩的必经之路。从文化传承看,南福区虽然属于闽西,但它通行的是闽南语系,两地居民世代交往,彼此通婚,民情风俗极为相似。所以南福区也成为闽西打开闽南的一个“大门”。

正因为这个特殊的条件,南福区女子游击队从一开始就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同行的漳平市委党史和方志研究室主任陈龙林介绍,1932年4月,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胜利之后,闽西特委为了做好支援红军东路军东征漳州的军事行动,要求南福区委、岭下区苏维埃政府负责改编原妇女赤卫队,正式组建南福区妇女游击队,受区委和苏维埃政府的直接领导。同年4月中旬,南福区妇女游击队在永福元沙村万善庵小学正式成立,选举张瑞娘为队长,集聚了妇女队员37人。成立后,她们不仅出色完成了东征部队后勤工作任务,还奉命随东征部队参加消灭南靖和溪守敌,参加攻打漳州的战斗。彼时南福区妇女游击队的装束同男游击队员一样,绑腿扎腰,头戴红军帽,身穿便服,臂佩红袖章,脚穿自制的草鞋。

1932年5月底,红军撤离漳州,南福区妇女游击队随军撤回闽西,在漳平永福的元沙、岭下、适榕、古溪等村开展革命斗争,并确定了山坪后厝楼作为部队驻地,红畲水木厝(南靖县界)、元沙下庵厝作为活动据点。当红四军撤离漳州之后,南福区妇女游击队接受了一项新的任务:开辟一条从闽南进入闽西中央苏区的红色交通线。

随行的漳平市委办公室李祖贤是永福适榕村人,也是红色交通线交通员的后代。李祖贤说,当年他的奶奶为了给驻扎在南福区的岩南漳军政委员会和红八团运送食盐,长期把盐巴绑在肚子上,假装怀孕,躲过敌人的搜查。长时间如此,盐巴渗透进体内,导致他奶奶长期无法怀孕。

元沙村的一面残墙也藏着一段故事:这面墙原来是一座大土楼——进南公楼,因建在红色交通线的必经之路,无形中成为一座最好的瞭望哨。为了不让这座土楼成为敌人的瞭望哨据点,南福区苏维埃政府便与楼主协商,将此楼烧毁,待革命胜利后,由苏维埃政府在原址重建。楼主二话没说就同意了。据说,当年苏维埃政府还给楼主立下字据,这张字据放在南福区苏维埃政府驻地——辉益公厝里的一个房间内,后来被国民党军搜走烧毁了。

虽然我们无法统计当年有多少人参与交通线的物资运输送和情报护送,但护佑这条红色交通线的红色武装力量,主要是南福区妇女游击队。她们战时参与打仗,平时在家种地。她们充分利用区域特殊性,长期往来于闽南与闽西之间,为这条交通线作出巨大贡献。

沿着南福区红色交通线,从南靖的和溪进入永福的古溪、适榕、元沙、岭下一路前行,来到永福的龙车。龙车在当年也叫“郎车”,是漳平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诞生地,也是漳平最早发动农民武装暴动的地区。中央主力红军北上后,这里是岩南漳县委和红八团的主要活动区域,有“红色小井冈”之称。

龙车村党支部书记游林州介绍,1937年5月,南福区妇女游击队为了掩护岩南漳军政委员会和南福区委领导转移,与十倍以上之敌展开殊死搏斗。最后,除4人冲出重围脱险外,其余33人与敌人同归于尽。说到南福区妇女游击队与敌人决斗的最后关头,游林州拿出一枚硬币,这是一枚正面标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贰角”“公历1933年”的字样,背面标有“每五元当一圆”字样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徽”图案的硬币。他告诉我们,在锯齿仑战斗的最后,队长张瑞娘拿出这枚硬币交到游击队指导员林金銮手中,说:“这是我的党费,请你一定要交给党组织。”林金銮在潜伏山涧冲出绝境时,不慎把这枚交党费的硬币失落在山谷里。当她想回去寻找时,敌人已经追来了。无奈之下,她交代身边战友,只要有机会一定要把这枚交党费的硬币找回来。后来林金銮也牺牲了,但她留下的遗言却在当地广为流传,直到2021年当地一位农民上锯齿仑采摘红菇时,发现了这枚硬币。

一袋盐的故事,见证了军民鱼水情;一座楼的故事,见证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一枚硬币的故事,见证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高尚情怀。

三个不同的故事,从不同侧面,让我们看到了南福区成立一支妇女游击队绝不是偶然。因为,南福区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参加革命的女性远不止女子游击队的37个人,她们是一个整体,是“天下乡亲”。

正如永福镇党委书记聂淑玲所说,南福区妇女游击队作为最后一支驰骋和活跃于中国工农红军岩南漳地区一线的有生力量,在巩固土地革命成果、支援前线、保卫红色政权、慰劳红军、与敌斗争中,很好地发挥妇女“半边天”的作用,为革命走向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也用生命和鲜血为闽西中央苏区的革命红旗增光添彩。她们是一群对党忠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怕牺牲的铿锵玫瑰、铁血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