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满眼绿满山


张颍 绘

□ 李大春 林怀洲

今年农历正月十四,文亨的庙会又红红火火地办了起来,这不,龙岗、竹岗相继“出龙”,在文亨镇上游了整整三天三夜,庙会期间,大街小巷车马盈门,家家户户宾客如云,大红灯笼映衬着一张张喜悦的笑脸,烟花爆竹点亮了一朵朵五彩春光。

家居龙岗的老周邀我们去文亨逛庙会,本想推辞,但又想龙岗的游龙多年未见,便应允下来。

按习俗到了老周家门前,先将带去的鞭炮进行燃放,以示新春祝福。进屋坐下后泡茶聊天,老周端出不少茶点,但茶点中的杨梅干和葡萄干引起了我们的关注,这些杨梅干黑里透红,玛瑙般泛光,入口酸甜适中,而那些葡萄干肉厚核小,干湿度正好,口感极好。见都是散装,大家便问这是哪里买的。老周说这些都是他在山上种植的丁岙杨梅和巨峰葡萄,自己采摘制作成蜜饯。老周见我们半信半疑,便提出带我们去山上看看。

其实龙岗、竹岗的每座山岗我们基本都走过,那些年因建设冠豸山机场,曾被借调去负责设备安装,机场的全向信标台,保证净空安全的部分航空障碍灯都安装在龙岗、竹岗的山头上,这些设备安装的位置都要去跑上一遍。那时的山头基本上都光秃秃的,偶见几棵马尾松,也像侏儒般长不高,表土流失严重,且土壤贫瘠,宛如不毛之地。曾有首民谣形容这里的水土流失状况:“三天无雨闹旱荒,一场大雨浪荡光”。据说这里夏天还如同火焰山一般,地表温度最高可达76.6度,鸡蛋放到地面,不久就熟了。由于当地地质条件恶劣,土地贫瘠且利用率低,龙岗、竹岗曾经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老周带着我们参观了如今已成为绿洲的一座座山岗,他如数家珍地介绍:这是黑荆、胡枝子、银合欢,那是宽叶雀稗、马唐草、巨菌草等等,还参观了山上种植油桃杨梅等经济植物的果园。他告诉我,自1983年3月,时任福建省委书记的项南来到这里考察,走遍了龙岗、竹岗的每一座山岗,为了改变这种水土流失面貌,提出了开展水土保持的指导性意见。县里根据这一指示精神,建立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因地制宜,采取多部门统筹协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治理活动。这里,第一年列出290亩作实验山,第二年实验山扩大到874亩,第三年再扩大到3000多亩,经过几十年的战严寒、斗酷暑,并在连续几届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终于彻底改变了所有荒山面貌。如今,从前的火焰山不但成了花果山,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变,周边几千亩“望天田”也都成了旱涝保收的丰产田,随着烤烟、地瓜干、白鹜鸭等多种经济的全面发展,龙岗、竹岗早已彻底甩掉贫困村的帽子。

老周还带我们来到山岗上依稀可见的一座座鱼鳞坑前,指着那错落有致用一块块碎石砌成的石坑说:别小看这一个个石坑,正因为有了它才增强了保水固土作用,这么大的改造面积,人们需日复一日在坑内复土,寒来暑往挑猪、牛粪填入,精挑细选种植合适的植物,才成就了如今的这片绿洲。看着这一大片的鱼鳞坑,我们感慨人们改造自然的坚强毅力和决心。老周又带我们来到一片巨菌草(象草)前骄傲地说:这草漂亮吗?这片多年生禾本科直立丛生型植物的茂盛长势还真让我们感到惊讶,经打听,才知是我们连城籍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禧的研究成果。我们看过电视剧《山海情》,剧中主人翁就是以林教授为原型,我们曾感叹过林教授那种“创新路上敢为先,攻坚克难勇向前“的精神。

站在山岗上,我们任由春风春雨拂过脸颊,惊喜感触: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

回到老周家吃过席,他拉我们去老屋坪前看接龙,一会儿,一条长龙便静静地卧在大地上了,当人们抬起这条长龙,准备开始出游时,只听一声大喝:起!一条巨龙便穿梭过春潮,缠绕着春风,腾飞在希望的田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