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送年


□张桂生

连城县新泉镇有一种“送年”的习俗,说的是出嫁的女儿不论路远路近,还是飞机动车往返,都要在春节前给父母亲送吃、送喝、送生活用品。

入了年界(即农历腊月二十五),做女儿的一直盘算着今年要给父母送些什么。去年送的美酒、香烟、糖果、水果、茶叶、新衣、鞋子等物品历历在目,今年的“送年”应该有所变化。细心的女儿,揣摩着父母的生活嗜好,送东西一年一个样,年年都有新花样,讨得父母的满心欢喜。

在电话手机没有进入家庭的时代,女儿只能靠揣摩,估摸着上年送的鞋子坏了,衣服破了,父亲的烟抽完了,水果也可能吃完了,于是准备这些物资加上必备的农家老酒和家养的大公鸡作为“送年”的物品。如今,智能手机老少皆宜,一个电话、一次视频就可了解父母亲的所有信息,购置“送年”物品更有针对性。

俗话说,女儿是父母的小棉袄,对亲生父母知冷知热,父母亲的饮食起居早已熟记于心,趁年底放假回家过年之时探望父母,昨日刚刚风尘仆仆或驾车、或飞机动车碾转到家,第二天就来到娘家,大包小包提进屋里,喜得父母合不拢嘴。父母不是看重女儿手中有多少物品,而是高兴于女儿的一片孝心。

前来“送年”的女儿,在丰盛的午餐后,马不停蹄地尽各种孝道。有的女儿挽起袖子,套上围裙,帮助洗碗筷、拖地板、擦窗户、整理物品,把家里家外拾掇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让父母亲过一个清清爽爽、舒舒服服的春节。火急火燎做完这些,两个大红包往两个老人的口袋一塞,眼里噙着泪花:“爸,妈,你们大大过年,保重身体,我要回去了,家里还有公公婆婆要照顾,孩子、家务一大堆,你们保重。”边说边赶路,三步一回头,招呼送行到门口的父母“快回吧,正月再过来拜年。”也有的女儿,索性住下来,陪老妈逛超市、买衣服、泡温泉、理头发、修指甲。入夜了,与母亲同床共枕,重温儿时梦想,谈天说地没个完。第二天,把父母亲的被子、蚊帐、冬衣一股脑儿在肥皂水里,“喳喳喳,喳喳喳”使劲地洗,把女儿的孝道洗进被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