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天空,让我们帮你点亮!

——我市切实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市妇联在相关单位和各县(市、区)开展了10场幸福婚姻心理健康公益大讲堂。

龙岩市是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第一批53个试点城市之一,也是福建省唯一一个试点城市。自2019年开展试点工作以来,我市探寻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心防”之路,打通社会心理服务“最后一公里”,有效化解社会风险隐患,群众安全感率持续提升。

我市高度重视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市委、市政府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专门成立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制订《龙岩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建立党政统筹、政法卫健“双牵头、双推进”、部门协调联动、村(社区)紧密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工作机制。同时,精心布设市、县两级“政法委+卫生健康委+职能部门”两条“横线”和市县乡村一条“纵线”,把工作触角延伸到县、乡、村,打通社会心理服务“最后一公里”。并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平安龙岩、健康龙岩和文明创建考评的重要内容,压紧压实试点工作责任。

在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工作中,我市精心搭建四级多元服务平台。依托市第三医院等机构,建设3个市级服务平台。其中,全市社会心理服务云平台,包含心理健康信息管理、心理咨询预约管理、预测预警管理、转介诊疗管理、培训辅导管理等模块,支撑市、县、乡、村四级联网应用;“e龙岩”网上公共服务平台社会心理服务模块,全面归集全市心理健康大数据;“互联网+分级诊疗平台”,实现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点对点远程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测评等服务。依托县级综合医院或精神专科医院,建设7个县级社会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我市还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心理健康门诊,在村(社区)建立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实现“百乡千村”全覆盖。

“前端普遍服务、中端监测预警、末端危机干预”。我市明确三个工作区间,统筹各部门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心理服务。

卫生健康部门负责健全医疗卫生系统心理服务网络,推动县级以上综合性医院为住院患者开展心理疏导等服务,探索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孕产妇保健。深化精神心理专科联合门诊建设,加快建立全市精神心理防治紧密协作机制。组建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干预大队和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专家组,至今已实施各类危机干预397人次。在疫情期间,我市对支援各地疫情防控的医护人员、全市抗疫一线人员、涉疫心理失衡人员等开展心理疏导干预,选派心理医师为集中隔离人员提供线上线下心理疏导服务。医保部门对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37项精神心理卫生项目医疗服务价格进行调整;参保人在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心理咨询,可使用医保个人账户刷卡支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就诊不设起付线。2019—2021年,全市享受精神心理服务医保待遇的有5045人,医保基金支付2300多万元。此外,组织部门制定完善心理健康服务队伍建设等10项措施;政法部门依托综治中心信息平台,优化心理筛查、评估、咨询、干预、管控、诊疗、康复等工作流程,加强对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教育部门开通防疫心理支持热线和网络辅导服务,对20多万名中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

健全走访筛查机制、监测评估机制、帮扶疏导机制、转介治疗机制和督导问责机制,为重点人群建档立卡,实行动态管理,开展分级分类疏导治疗。这也是我市做好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一大抓手。我市大力实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131”龙岩模式,即健全完善精神卫生统筹管理制度;建立畅通救治机制、联合随访机制、保障机制;探索“三位一体”综合管理新模式,建立“一人一档”健康管理档案,规范执行格式化领药和服药登记,落实患者社会健康管理,强化患者门诊治疗和应急处置。我市还在所有镇街均成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加强健康随访、医疗救治和社会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