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村社“联姻” 共为乡村振兴“合伙人”


武平县中山镇百家姓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党总支书记刘星光正在为村民讲解百香果种植技术。

□ 通讯员 肖文秀 钟磊 林倩萍 文/图

“当下正是刚长门椒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保花保果,确保能够增产增收……”5日,在武平县中山镇阳民村,今年刚返乡创业的90后小伙林胜平正认真地聆听着专业技术人员讲解辣椒种植技术。

“不仅有流转好的土地,搭好的大棚,还有合作社的技术人员上门指导和帮忙销售,我只要专心种好辣椒就可以了……”林胜平望着长势喜人的10余亩辣椒信心十足。

“村社共建”不仅让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美好愿望,还让武所古镇穿上了“新衣”。近年来,武平中山镇百家姓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党总支坚持党建引领,积极开展村社“联姻”,走出了一条“以社带村、以村促社”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党建联动 “头雁”起航

把支部建在合作社上,为广大村民搭建创新创业和金融服务等平台。2011年,中山镇在全省率先成立首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党总支。为拓宽农村村集体经济发展渠道,实现各村“抱团发展”,2019年,党总支开始整合资源,与镇内的阳民、太平、新城等11个村开展“村社共建”,实行党建共抓、发展联谋、民生联促,实现兴村富民、村社共赢。

在农村,年轻人都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如何调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积极性?联合社党总支创新创办了农村党员创业就业培训学校,配套12个田间课堂和田间实训基地,专门邀请“田秀才”“土专家”进行集中授课和现场实训。截至目前,联合社党总支已举办技术培训班168期,开展田间地头现场技术指导65次,培训技术骨干和农民2万多人次,受益群众3万多人次。

针对部分村民“缺资金”问题,中山镇还积极探索“村社共建、银社融合”发展模式,发挥乡村振兴金融指导员作用,为村民提供产业贷款上门服务,促进基层党建与金融服务有机融合、共建双赢。

“联合社党总支广泛开展党建共建活动,给乡村送去资金、培育人才,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中山镇党委组织委员曾燕红说。

发展联谋 “群雁”竞飞

“这是虎绿、这是冰白、这是五味子……”在中山镇太平村牛角塘自然村奇仙布福娜(一种野果)种植专业合作社“黑老虎”种植基地,理事长胡小明侃侃而谈地介绍着“深山瑰宝”——“黑老虎”的各个品种,“我从2016年开始种植,现在种了约200余亩,一年收入大概50万元,还雇了五六个村民帮忙看护林子和定期护理果苗。”

聚焦产业发展,促进村财增收、村民受益……近年来,百家姓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党总支采取“联合社党总支+村党支部+基地+农户”工作模式,与周边村合作建立仙草、百香果、无花果等党员创业示范基地18个,辐射带动周边群众种植黄金百香果1600亩,带动4000多户农户发展仙草、盘菜、无花果、淡水鱼、灵芝等农特产品,实现助农增收2500多万元,人均增收1000余元。同时,以百家姓电子商务中心为龙头,发展农村电商企业(服务点)12个,采取“实体+网络”营销模式,2021年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3107吨,销售额达2915万元。

与上峰、太平等5个村投资共建百香果果汁加工厂,可提供就业岗位89个,每年为共建村增加村财收入近10万元;阳民村将10亩鱼塘入股,每年可增加村财收入2万元以上……

村社“联姻”促发展,攥指成拳“比翼飞”。为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有效发挥“资产变股本、农民变社员”改革成效,联合社党总支鼓励周边村集体通过土地入股、租赁经营、投资分红、提供服务等形式参与合作社运营,发挥资源聚集效应,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民生联促 乡村“蝶变”

城厢镇凹坑村至中山镇太平村富家坝自然村的千公坡水渠全长约6公里,一到汛期便经常出现堵塞,村民田地无法耕作。富家坝至妈祖庙自然村道路不通,村民生产生活极不便利,村民们苦不堪言……

为解决村民的急难愁盼问题,联合社党总支及时伸出援手,为太平村疏通、修整水渠,还新建了一条300米长的机耕路,有效改善了太平村村民的生产生活。除此之外,联合社党总支还帮忙新建灌溉水池、供水管,修理水轮泵……为共建村节省村财开支60余万元。“自从‘村社共建’活动开展以来,返乡创业的青年人越来越多,村集体闲置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农村的基础设施也不断得到完善,村民真正过上了‘太平村里享太平’的好日子。”太平村党支部书记洪锦玉感慨道。

如今的古镇中山,目光所至皆是“新绿”,处处都能感受到“村社共建”为乡村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联合社和联合社党总支也先后荣获“全国企业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百强基层社”“全国标杆社”“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全国文明服务示范单位”“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共为乡村振兴“合伙人”,共绘乡村发展新图景。“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好村社共建‘文章’,发挥‘1+1>2’的作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联合社党总支书记刘星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