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打造乡村振兴的“培斜样本”
——记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华锦先

插图/刘小飞
□ 刘少雄 詹鄞森
新罗区小池镇培斜村。“沐光之城”。丹枫流彩时节,在宁静如风的秋光里,我们拜访了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华锦先。
华锦先,是培斜村的党支部书记,在满山青绿拥抱中,他向我们讲述了这个山村华丽转身的故事。
培斜村,从全面小康走向全面振兴的历史进程,如此精彩。
作为龙岩市致力打造文旅康养千亿级支柱产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培斜村被列入全市“七景区”建设的重要布局之中。短短几年,一个集竹茶文化展示展销、农业观光、森林飞越、环山步栈道、露营基地、儿童乐园等为一体的新型生态小镇中的森林水乡项目,在这里崛起。
悠久竹文化与现实竹产业相辉映的独有魅力,汇聚来自四面八方的惊喜目光,使培斜成了市民周末、节假日出游的最佳目的地之一。
竹产业撑起小康培斜的筋骨
车出龙岩中心城市,不到30分钟,便来到培斜村。
蓝天白云下,青山耸立,原始森林簇拥村后,一排排别墅错落有致,一座座厂房整齐有序,一个个旅游娱乐设施,引来游人如织。村口刚竣工的威士忌酒庄、沉缸酒庄,新颖别致,带着时尚潮范。而村尾后龙山的“沐光之城”,充满梦幻般的异域风情,令人神往。
走进村部广场旁的“龙岩竹文化博物馆”,华锦先早已等候我们,一边介绍,一边带我们参观。
这里,不仅有世界最大、最高的竹椅,高3.99米,深1.96米,用巨龙竹、楠竹制成;也有长汀羊牯百丈村2米多长的竹鞭,长出了33根冬笋的“闽西竹笋最大家族”;更有一株麻竹丛生成的百株子孙,根根相连,四代同堂。这里,更多的是奇异竹制品、工艺品,咏竹诗画、神话、传说,竹编、竹雕、竹刻、竹艺等……展现魅力无限的竹世界。
而更大的竹文化却缤纷在天空之下、大地之上,体现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从竹食品到竹屋、竹亭,从竹农具到水利用具、五彩大水车、风车,从竹简到竹园林、竹体验馆,丰富多彩,琳琅满目;而竹凉席制品,更集纳了这30年来竹制品生产工艺的进步与产业的发展历程……
对竹文化情有独钟的培斜人,凭着这一竿翠竹,带出了一个生生不息的绿色产业。
“为什么会办竹席厂?”作为村里竹席厂的首创者,华锦先感触最深,他用三个字概括:穷怕了!
穷则思变。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掀起了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一次,华锦先听大舅子说江山乡的麻将席厂的竹席,很好销。
所谓麻将席,就是把竹子破开,裁成一截截麻将大小,打磨抛光,手工穿成竹席,冰凉,舒爽。
华锦先就想,闽西多山,“八山一水一分田”,培斜与江山一样,毛竹多,家家有竹山、有劳力,厂房就是家庭作坊。于是,1993年,他筹资2万元,办起了培斜村第一家竹席加工厂。
“当时村民只懂得砍下毛竹直接售卖,价钱低廉,一些村民靠山吃山,砍竹伐树、挖土制砖,越来越穷,只能住在风雨飘摇的土坯房里。”凝视着村部大堂“龙岩农商银行福农驿站”牌子,华锦先打开了话匣子。他说,1996年他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开始经商办企业。他学会了借用银行的贷款办企业,从此带领村民敞开致富之门。他劝说村民办厂,不管姓赖姓华姓余,大姓小姓,家和万事兴,联合成立竹制品有限公司。
1997年,村两委整合63家小厂,成立了竹凉席有限公司。竹凉席也一直升级换代,从麻将席到两面可用的竹丝席、竹条席,席子越做越轻越精致,市场越来越稳越大。制造工艺从纯手工生产一根针一根线地串起来,到向机械化推进。新建了标准化厂房2万多平方米,采取“公司+农户”模式,统一管理、经营,统一包装、办证,统一规格、销售,打响了品牌。
目前,全村有竹凉席加工厂28家,年产165万床,销售额突破1.7亿元,产品远销东南亚等地。培斜的竹席产业,还带动了周边11个乡镇115个村的经济发展。
在他带领下,培斜竹席产业创办30年来,一直红火至今,“天然牌”竹凉席获得福建省著名商标。
从一产二产到三产,竹产业成了培斜人的钱袋子。
每次发展都是智慧的考验和新的飞跃
“这个竹篓,是竹制品厂生产的第一代产品,印记了培斜村的发展。”在培斜竹文化博物馆,华锦先介绍起小村的历史。
30年前,作为革命基点村的培斜,还躲在深山人不识。
在小溪炉的华家祠堂墙上,保留着这样的红军标语:“红军是工农自己的队伍”“红军是穷人的救星”等,还有漫画“完成30万双草布鞋,使红军哥哥不打赤足”。
1949年夏天,中共龙岩县委书记吴潮芳、副书记刘户文,在这里举办了接管龙岩学习班。各区工作团领导、独立团干部20多人,在这茂密的森林里学习了一个多月,为解放龙岩县城、接管政权,做好干部和组织上的准备。9月1日,独五团率800余人浩浩荡荡开进龙岩县城,宣告龙岩解放。随后,中共龙岩县委机关,也告别小溪炉,迁驻县城。
时空穿越,红色传承,无疑是培斜人前进的不竭动力。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参加龙岩组织后备干部培训,到华西村参观考察时,吴仁宝老书记对我们说,一定要关注新闻联播,关注国家政策;一定要结合自己村的实际,因地制宜。我一辈子都记住了。”华锦先说,有一次,新罗区领导经过国道319线,路过村口大门时,临时决定进村看看,区领导发现我们竹席厂既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又把闽西丰富的竹资源利用起来,还看到村里反季节蔬菜一车车运往广东,非常高兴。第二周马上在我们村召开现场会,提出林业、财政、税务、检验检疫等部门,要加强服务,简化手续,派人驻村服务,支持企业发展。24小时办公,在规划、设计、指标、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
“一条竹席需要4根毛竹,我不信。”该领导到江山实测,破竹篾,搞调研,结果发现只要2.5根毛竹就够了。破竹片折率少了,一床竹席可增加15元利润,一车竹席就多出一两千元。华锦先说,那时候,工人一天工资才10多元。
有一年年初,区领导又来到培斜调研,看了厂里的生产,表扬说,想不到,竹席产业能够在你们村连续红火10年,真不容易!
领导的表扬,没让华锦先兴奋和自豪,反而令他听出了危机感:“所有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在一棵树上吊死,是很危险的!”一次,他到华安仙都考察了茶产业后,决定从安溪、仙都等地,引进适合在培斜种植的优质铁观音、丹桂等茶苗,在高海拔闲置地种植无公害高山茶。
党员带动,全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种植加工茶叶,目前全村种植茶叶1500多亩,茶叶年总产值达1000万元。
“我们村最多时,资金周转超过5000万元,常态保持在3000万元左右,授信2个亿。只要有亲戚朋友等3户联保,每户就可以贷款80万元,利息优惠。”华锦先说,现在不是银行选我们,而是我们选银行。
为了推销村里的特色产品,2013年,又是村里的转型发展之年。一些头脑灵活的年轻人,在网络上卖起竹席,一年赚了几十万。于是村里鼓励大学生回乡发展电商,华锦先大学毕业的儿子华永良也回乡创业,在村里创办了第一家淘宝店,村里建起可容纳100家商户的淘宝一条街,吸引了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回乡创办网店,营销竹制品、茶叶和其他产品。
“没想到,这事儿引起阿里巴巴的注意,2013年下半年福建省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闻讯来村里采访,我们这才知道,培斜村成为福建省首家淘宝村,成为全国14个淘宝村之一。”华锦先说,那年我们村出名了,销售额达3000多万元,有人不光做竹席生意,还做起其他产品经营。
经过几年发展,培斜淘宝网店发展到100多家,2021年电子商务销售额达6800万元。通过“互联网+”,培斜村实现了跨越发展。他说,“淘宝村也要与时俱进,网络直播、抖音带货、快递,年轻人都要尝试。”
如今,竹茶产业、电子商务、生态旅游,成为拉动培斜发展的“三驾马车”。
村里有了钱,美丽乡村建设起来了,路也开通了,基础设施搞好了,村子变美了,乡村旅游也就带动起来了。
“思路一开,干起来就快”,华锦先说,发展乡村旅游的灵感是他到河南郑州重渡沟村参观时得到的启发。我们村实行“三三制”原则,村民、村里、社会各占三分之一,一下子就筹集了180万元。现在村里很多乡村旅游项目,都是社会集资筹建的,村里集中供地,一年免租,两年按照门票收入分成,整个乡村游带动了二三百人就业。超过九成村民拥有乡村旅游的股份,基本实现了“人人是股东,户户有分红”的共富局面。
“永远不能等靠要,要抓住好时机,用足用活好政策,从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到小康工程、乡村振兴,我们都是踩准了时代的节拍,取得又好又快的发展。”这是一位乡村带头人的切身体会。
培斜村的每一次发展,都是对基层支部智慧的考验,也见证乡村的每一次新飞跃。
我们就是要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森林。阳光。蓝天。云朵。清甜的空气。
走进培斜村,犹如走进世外桃源,走进心灵的天堂……
在这里,呼吸的是森林富氧,喝的是山泉甜水,看的是竹景美画,住的是竹景新房,其中的畅快惬意,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感知。
“我们就是要让这绿水青山变现,变为金山银山。”华锦先说,发展永不止步。培斜之南的九溪庐休闲旅游区,拥有2000多亩竹林,8000多亩原始次生林。九溪庐山,生态极优,珍贵楠木、香樟、格氏栲遍地,森林覆盖达83.7%,成为山村得天独厚的金山银山。
目前,村两委规划出9.53平方公里的山地森林,建设山、林、溪、村、红色遗址等旅游区。成为山水观光、乡村休闲、小圈层次会议、新式隐逸度假等的“沐光之城”“森林水乡”。
这里,有水上乐园、瓜果长廊、九溪庐漂流、彩虹冲浪、滑道游乐场、射击、森林飞越、全透明玻璃桥等乡村生态休闲旅游项目,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而来。
美丽乡村,美在她的魅力。踏进小池培斜村,两岸景色犹如百里画廊,山水融合,动静搭配,微风习习,轻吻脸颊,空气中充满了负离子的味道。自由、闲适地漫步村道,潺潺流水缓缓流经乡村,特色长廊四季瓜果飘香,水车悠悠,心也悠悠,在一派田园风光中,作家们在此尽情赋诗作文,感悟吟诵中国乡村的振兴之路。
来到培斜动物乐园,鹦鹉、黑熊、羊驼、小浣熊、松鼠猴、土拨鼠等“萌宠”小动物,应有尽有。给鹦鹉喂食,小鸟们并不怕人,就在你的食盘中嬉戏、觅食,配合你与动物同乐、拍照。
如果说泼水广场,是炎炎夏日孩子们嗨翻天的乐园,那么广场后滑道游乐场,那彩虹般悬挂的彩色滑道,从高处急速滑落的刺激吸引着如织游人;而被誉为“原始森林第一漂”的九溪庐漂流,3公里长的水程,垂直落差300多米,乘着皮艇,一次次在80米的落差中跌下,一声声尖叫,让人们体会到什么叫惊险、刺激、过瘾。
全透明玻璃天桥,垂直高度超百米,横跨峡谷之上,向下看村庄隐隐约约,往上看森林郁郁葱葱,脚下颤颤悠悠,给人以“清风徐徐,人在天空飞腾,脚踩白云的感觉。”
最新的“沐光之城”项目,纯洁又缤纷,仿佛风铃催开了童话之门。白墙净水,不染一尘,多情的怀抱浪漫着人们,成为情侣拍摄婚纱照的好地方。
入口处,还有威士忌酒庄、沉缸酒庄,植入古法生态酿酒、酒成果展览、原酒私藏品鉴、科普研学等功能,成为中外酒文化的体验区,闽西特色酒文化工贸旅游区。
培斜旅游,形成良性循环,实现了由单纯的观光游向休闲度假体验式旅游转型,一批批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的项目正在形成。
去年,培斜村在新冠疫情影响下,依然实现接待游客52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4000万元,社会总产值达3.8亿元,人均收入3.02万元。
如今培斜已成为省、市、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获得“全国文明村”“中国特色村”“全国乡村旅游特色村”“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等荣誉。被省文旅厅、住建厅评为福建省首批“金牌旅游村”。
近年,华锦先也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省优秀共产党员”“省敬业奉献道德模范”“省基层最美人物”“省美丽乡村领头人”等。
“我们党员干部要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努力把我们村经营好、建设好、管理好。”党的二十大代表华锦先说,要像呵护孩子般呵护我们的绿水青山,让这青绿山水成为村民的金山银山,以永不懈怠的精神,带领村民把培斜建设成为海峡西岸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红土共富”示范村、“红”“绿”品牌及价值转换标杆村、最佳乡村休闲旅游村,让培斜成为龙岩市“绿色、宜居、健康、共富”的重要节点,成为乡村振兴的样板。
“我看青山多妩媚,青山看我料如是”。奋进在新征程上,1.5万多亩的大青山下,培斜村正铺展开一幅崭新的壮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