烊鱼和什锦


□ 刘少雄

雨后的东城,少了日常的喧嚣,显得静谧而清新。

这里,是奥运冠军、蹦床公主何雯娜的老家——龙岩市新罗区。

接风宴上的两道菜,让何雯娜兴致勃勃向丈夫介绍起家乡的味道。

切好五花肉、笋干、香葱,擂碎酥好的花生米,撒落虾仁,打好鸡蛋浆,再与豆腐一起搅拌均匀……馅料拌好以后,用代代传承的特殊手法,揉圆成球,摊为直径约3寸、厚约半寸的圆饼,滑入油锅。炸至两面金黄后捞起,烊鱼就此成雏形。而到上席之际,则将炸好的烊鱼饼切成块状,置于大碗中,配上辅菜,浇上高汤,即可食用。

烊鱼,又叫有鱼。但这道经典的闽西名菜里,其实并没有鱼肉的成分。名不副实的背后,隐藏的却是千古的流韵。

烊鱼来源于隋代的宫廷菜——“葵花献肉”,最早是一道宫廷菜,也是狮子头的前身。

史料记载,隋炀帝杨广到扬州观花后,因为对万松山、金钱墩、象牙林、葵花岗四大风景胜地十分留恋,就叫人按照四大景制作了四道名菜,其中的一道,就是“葵花献肉”。

当宫廷菜渐渐普及民间后,龙岩人先祖把“葵花献肉”从中原带回了大山重重的龙岩。而当时或许是下意识的携带,却让来到南方的“葵花献肉”躲过历代的战乱,完整保存了下来。到今天,已经是1500年的时光。

“葵花献肉”,被隋炀帝称作“炀喜”。在龙岩“炀喜”则了烊鱼,也被赋予了“扬喜”的美好意向。

最早的烊鱼,仅以肉、蛋和花生为主料。它的演变历史中,还有民国时期一个动人的故事。

当时,一位下南洋的龙岩人,带着家眷就要回到家乡,为母亲做八十大寿。

母子重逢,泪眼中满是亲情不舍。

而面对亲朋好友的温馨相待,这个龙岩人也准备了特殊的礼物。他悄悄找到了厨师,把自己从海外带回的虾仁和风干鱼,加入到了烊鱼的配料中。

这一顿寿宴,大山环抱中的龙岩亲友们,尝到了大海的味道。

这样的做法,也流传了下来。自此,烊鱼有了芬芳诱人的南洋风味。

在闽西,有烊鱼的地方,就会有什锦的身影。寓意十全十美的这道宴席甜品,卷满了闽西人对生活丰盛、富足、甜蜜的期许。

什锦主要由蛋皮、白糖、冬瓜条、花生末、面饼、鸡蛋、肥膘肉丁、油酥葱丁、面粉等十种食材制作而成。

蒸好的什锦,皮色金黄,里馅晶莹,圆片可爱,吃起来不甜不腻,满口香甜。

烊鱼和什锦,承载着龙岩悠久的华侨历史。

在龙岩,侨乡文化积淀深厚。自清代咸丰以降,一批批龙岩人就远走天涯,散布南洋各地。

通过勤奋与努力,他们在异国他乡扎下了根,但依然心系桑梓、情满祖国。

对海外归侨来说,一份源自家乡的烊鱼什锦,质地嫩韧、鲜美香甜,吃出的不仅是千般的曼妙,更是心灵深处的无限眷恋。

作为龙岩宴席文化重要载体和象征之一的烊鱼、什锦,就这样穿越历史的风云变幻,涵盖精神与物质生活的丰裕,出现在人生的每一个美妙时刻。

年年有余、十全十美——这,就是烊鱼、什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