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地表裸露、煤尘遍布的废弃煤矿,采取工程措施治理后,被绿色植被抚平“伤疤”,展现勃勃生机——

漳平石坂坑煤矿:废弃矿山变良田


图为日前航拍的石坂坑废弃矿区新增耕地一角。

□通讯员 吕洪荣 陈颖 文/图

5月27日,笔者驱车来到漳平市拱桥镇拱桥村石坂坑废弃矿山治理现场,站在山涧一侧的乡间小路上,只见如网格般整齐排布的优质耕地沿两山山脚一字排开,翠绿的秧苗在黑黝黝的表土上旺盛生长,10多只白色灵动的白鹭悠闲地在田间觅食,以固沙保水为主的山涧景观带已经翠绿萌动。可是,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地表裸露、煤尘遍布的废弃矿山呢。

该煤矿建于1996年,因生产规模小、环境污染大,2019年11月,漳平市人民政府依据福建省自然资源厅有关文件要求,将该矿山及矿硐、风井予以永久关闭。

由于废弃后矿山遗留的大量裸露边坡和工业场地,及长期堆放在自然环境中的煤矸石(堆矸场矸石量达4.7万立方米),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而且污染周边的生态环境,导致整个区域存在水土流失、地质滑坡等安全隐患。

为尽快消除石坂坑废弃矿山安全隐患,拱桥镇党委、政府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列为党政重中之重工作,制定矿山生态修复和煤矸石综合治理工作方案,明确各职能部门工作职责及矿山企业主体责任,切实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全力推进石坂坑废弃矿山综合治理。

本着“因地制宜、经济合理、宜林则林、宜耕则耕”的原则,拱桥镇委托中化地质矿山总局福建地质勘查院,制定了详细的石坂坑废弃矿山实施生态修复和重点治理设计方案。

为确保项目区新增耕地成为“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涝能排、旱能灌”的稳产粮田,拱桥镇根据矿山周边条件及矿山边坡稳定性分析结果,除保留原有现状较好的道路外,对原废弃工业场地和临时堆矸场、风井地块,从田埂的砌筑、水系的流向、高差的布排以及田块的面积等进行了优化设计和分块治理,对其他堆场、原炸药库等地块恢复为果园和林地。

负责项目现场管理的拱桥镇环境保护站站长赖瑜惠告诉笔者,该项目自去年11月开工以来,镇政府指定专人负责,督促施工单位严格按照规划设计方案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同时会同有关部门做好项目区表土层土壤质量和耕地地力检测和等别评价。

经过半年的综合治理,该项目累计投资560万元,治理面积71.67亩,其中新增耕地40亩。

由于煤矸石不蓄水,且无法大量覆土,导致植树种草成活率低。为保证项目区土壤达到种植绿植的标准,施工单位累计向外运输煤矸石4.64万立方米,外运客土2.9万立方米,对开采边坡上部的浮土、浮石、危岩等,采用分级削坡减载进行清理,平台内侧种植攀岩上爬植物、平台外侧种植下挂植物。对各削坡平台、坡面及平整场地,则采用植树、栽植爬藤植物、播撒草籽树种进行绿化。

对新增为耕地的田块,施工单位对高差较大的用田坎分隔,高差较小的用田埂分隔。田块内30厘米的表土层,则从距离项目区不远处一个正在动工的建设项目中剥离出的表土运输过来作为田块优质土层。

“今年初,镇政府考虑到新增耕地流转给农户后,农户心里没底,决定由镇政府聘请农村种植合作社,采用机械化作业的方式,对40亩新增耕地实行溶田、育秧、插秧、施用有机肥、治虫、防病、收割 ‘一条龙’服务。这样,既可以打消农户顾虑,也可以测试新增耕地产量。”一同前往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现场的拱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杨淑莲告诉笔者。

“通过实施废弃矿山综合治理,一方面解决了废弃矿山水土流失、地质滑坡等安全隐患;另一方面,解决了拱桥村耕地少的问题,项目区内新增耕地灌溉设施布排合理,生态环境得以逐步恢复,既提高了土地集约利用率,又利于机械化作业,为村民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平台。”杨淑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