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建立完善城乡供水一体化保障体系,消除从“水源头”到“水龙头”的民生痛点,让老百姓喝上“安全水”“放心水”——

小小一滴水 折射大民生


□ 融媒体记者 罗焕辉 谢秋煌 张祺 通讯员 郑春生

“现在我们随时都能用上干净、放心的水,比以前方便多了。”5月16日中午,武平县十方镇集贤村村民林建能拧开家里的水龙头,看着水龙头里流出的清澈的自来水,他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解决了村民心中的一件大事。

小小一滴水,折射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着大民生。

为让全市人民喝上“安全水”“放心水”,近年来,我市按照“大水源大水厂大管网一起干,县乡村水厂改造提升一并上”的总体思路,2020年在全省率先开展市县乡三级整体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工程。

截至2022年4月,我市建成覆盖200余万人的城乡供水一体化保障体系,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8.6%,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4.8%,城乡供水“同水源、同管网、同水质、同服务”的美好愿景正在实现。

解决“钱从哪里来”,理顺“活由谁来干”

万事开头难,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也不例外,而首当其冲的便是“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参照以往的经验,靠财政拨款、上级补助显然不能满足建设资金的需求,怎么办?我市给出的答案是“采取市场化运作,整市引进省水投集团战略合作”。具体而言就是市级成立区域管理中心,县级由省水投和县政府共同成立股份水务公司,并给予其特许经营权,省水投负责筹措资金,县政府出资产,从而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由于我市城乡供水一体化是全省首个整市推进的项目,上级资金向我市予以倾斜支持1.267亿元用于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推进。”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顺利解决资金缺口后,我市创新工作方式,优化建设方案,建立“指挥部+项目公司”运作机制,使用EPC(工程总承包模式之一) 项目建设模式:城区采取新改扩建现有水厂,并将管网延伸至周边区域;乡镇采取发展集中连片规模化供水工程;边远山村及供水薄弱村采取单村供水工程设施建设,实现城区、乡镇、边远山村三级网络供水全覆盖。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项目征地、涉路施工、用地报批以及集镇水厂接收方面,可以由主管部门出面进行协调和会商,群众更能理解和支持企业工作,有效提高项目推进速度。”武平县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建设指挥部干部曾祥深说。

“一盘棋”推进,打通供水“最后一公里”

我市地属山区丘陵,地形复杂,降水受地形影响,时空分布不均匀,造成水资源分布不均衡。

如何把这有限且分布不均的水源进行整合分配并规范供水,便成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我市采取“一元租赁”方式移交国有水厂经营权,股份水务公司采取“委托运营”“购买服务”等方式摸索整合私营和股份合作水厂,同时,依托已接管的国有乡镇水厂实施“一县一镇”示范项目建设,高标准推进供水改造提升。

“根据全市的部署,从2020年底开始,我县各类水厂的供水经营管理等业务都统一移交给上杭水务公司,进行管理。”上杭县水利局四级调研员钟先茂介绍说,该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总投资13.75亿元,覆盖上杭全境,得益于全市供水资源整合措施,项目一期的兰地水厂等主要工程已经基本完成,全面建成后将新增受益人口5万人。

窥一斑而知全豹,兰地水厂建设的快速推进不是个例。目前,全市72个国有乡镇水厂完成接收,新建扩建规模化水厂17座,新建改建管网3600余公里,新建3座中型水库新增库容4641万方,其中上杭古田水厂、旧县水厂、长汀柳泉水厂被水利部提名为“农村供水规范化水厂”,位列福建省首位。

既要把水供到家,更要把水“治到位”

在农村,以往饮用水主要来源于附近山泉水、地下水,各地建设的一些小型农村供水工程存在建设规模偏小、标准较低、水处理工艺简单、水质时好时坏等问题。

“从最开始在汀江河里挑水喝,到后来自己打水井取水,水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全村两千多人。”吃水难,饮水不安全的经历在上杭县湖洋镇上博村支委郭增华的脑海中记忆犹新。

让百姓喝上“放心水”三分在建,七分在管。

为解决供水安全,特别是农村供水工程“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我市县级股份水务公司利用物联网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加快城乡供水信息化建设,提升管理服务质量,实现水站“无人值守”、远程集中管理,提高管护水平。

“水库源头有专人守护,十方水利协会每天会对水源进行巡查,同时我们每两小时会对水质进行检测,使得我们的水质合格率达到了99%以上。”武平水务公司十方管理所所长廖振旺说,经过他们的层层把关,现在交到老百姓手中的水是绝对安全、健康、合格的,基本实现了零投诉。

而有着“龙岩人民的生命库”之称的黄岗水库,更是把上游2个行政村(1444人)整村搬迁并拆除上游4.2万平方米的养猪场,以此保护水源头,让大家喝上放心水。

如今,随着水源保护力度的加大以及沉淀、过滤、消毒等制水工艺的提升改造,困扰农村居民的用水安全问题早已不复存在。“和以前比,现在的水不仅量大,水质还非常好。”郭增华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一管清水进农家。从“有水喝”到“喝好水”,这股汩汩流进广大农村居民家中的“甘泉”,流淌着龙岩这座有温度的城市的幸福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