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在龙岩孔党的故事


图为立于明朝弘治年间的“敕封锡(赐)福民主尊王”石碑。

□ 陈健 文/图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无数的热爱国家、充满家国情怀的杰出人物,他们威武不能屈的气节和精忠报国的英雄事迹千古流芳。文天祥抗元,就是其中的代表。

文天祥(1236—1283年),号文山,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20岁中状元,曾任右丞相,被封为少保、信国公。

南宋末年,元军南侵,宋王朝山河破碎,国土沦陷,生灵涂炭。风雨飘摇的危急时刻,文天祥组织义军护幼帝在福建、江西、广东等地抗敌。宋景炎二年(1277年),他率领抗元义军移驻龙岩时,其足迹遍至龙岩县(即今之龙岩市新罗区)的江山、适中、白沙等地,扩军达万余人。在龙岩虽然只是他光辉的抗元生涯中短暂的一幕,但文天祥的英雄事迹流传至今。

新罗区白沙镇孔党村,位于龙岩市东北部,离龙岩城区近百公里,与漳平市、三明永安市、连城县毗邻,古为龙岩县所辖,明隆庆元年(1567年)建立宁洋县后为其辖地,1956年撤宁洋县后复为龙岩县(今新罗区)管辖。依今而看,孔党地处僻远,山高路远水深,交通十分不便,古时这里有官道,是闽西南出闽中抵泉州、福州的交通孔道。几百年来,这里始终传颂着文天祥的故事——

宋景炎二年(1277年)初,绵绵春雨被山风吹得似烟如雾,披挂在山野林木。文天祥一行走到枫树凹,透过雨水弥漫的树林,看到了一里之外村落中升腾的袅袅炊烟,向前走一小段的路,地势逐渐开朗了一些,在山路上方立着一座神坛。连续几天的路途奔波,文天祥感到有些疲惫,欲跨上几步看看神坛上供奉的神明,借机放松一下身体。倏然,一阵兵马喧嚣声打破了山野的寂静。“不好,遇上敌人了,情况万分危急,必须尽快避开这些凶狠的敌人!”文天祥贴着身保护着少帝冲进了茂密的树林里。这时,一棵高大的树挡在了前面,他发现是棵空心树,树洞足以藏身。文天祥来不及细想,拥着少帝钻了进去,他屏住气息,透过缝隙观察敌人的动向,只见追杀的敌人紧随而来,兵士正一步一步地向树林围拢过来……危急时刻,敌军忽然撤走了。原来,文天祥他们刚刚走过的路径神奇地布满了稠密的蜘蛛网,迷惑了敌人,让敌人以为无人穿行而结束了搜索,少帝与文天祥躲过了一劫。难道真的有神明显灵在佑护吗?

敌军消遁。文天祥进入聚落受到了当地民众的热情款待,交谈甚欢。当他知悉聚落名曰“莽党”(当地口语亦有称“懵党”)时,心中思忖,提议将地名改为“孔党”,意为孔圣人思想教化之地。众人听后拍手称赞。从此,孔党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幼帝和文天祥在村中长老的簇拥下再次来到了枫树凹,走进神坛一看,原来是保佑乡里宁静、地润万物、添丁进口、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土地神,当地人敬称的“民主公”。枫树凹遭遇敌人追杀历历在目,自己刚刚化险为夷,蜘蛛网退敌实在神秘,“民主公”护驾有功。想到此,对“民主公”的印象更加深刻,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是的,必须对“民主公”予以勒碑昭示,广为宣传,赐敕封条幅……

在龙隐寺,文天祥应庙中方丈的请求,题赠了“圣世中和龙隐复兴天地位,皇图巩固鸿号永祚国家基”的对联,表达了复兴宋王朝的远大抱负与气魄!

历经朝代更迭,明朝弘治六年癸丑(1493年),枫树凹立起了“敕封锡(赐)福民主尊王”石碑。万历十年(1582年),文天祥英勇就义300周年,万历皇帝追封文天祥谥号“忠烈”,下旨复敕封孔党土地神为“赐福民主尊王”。孔党民众将珍藏的文天祥为龙隐寺题写的对联真迹和宋少帝所赐的敕封条幅呈上了朝廷。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枫树凹又立起了一块“孔党坊民主尊王神坛缘起”的石碑,碑中镌刻着“以宋文信公奉帝曾经其地,得神阴扶脱难而行,聿昭敕封其上”的文字。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官方修纂的、光绪元年(1875年)刊行的《宁洋县志》,有“孔党,原名莽党,宋文丞相过此,见民有古风,故改莽为孔”和“龙隐寺,在孔党,原名修古寺,宋时文丞相过孔党寓其处留题对联云:圣世中和龙隐复兴天地位,皇图巩固鸿号永祚国家基。后改名龙隐寺”的记载。

几百年以来,孔党一带流行的方言称“营话”,这和方言流传范围小,使用人口少,影响不大。当地一位对“营话”有研究的文化学者介绍,“营话”,当地人发音为“鄂阿话”,是中原一带来的驻军军营里流行使用的语言。他强调,“营话”中的“营”,就是军营中的“营”。试想,如果对方言“营话”进行深入研究,可能会破解更多的历史谜团。然而,当地文化学者口中说的“中原一带来的军队”,是文天祥率领的抗元义军吗?

于绿树青山、蓝天白云环绕着的诗意般的枫树凹,亲眼看见了立于此的明朝弘治年间的“敕封锡(赐)福民主尊王”和立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孔党坊民主尊王神坛缘起”两块珍贵的石碑。石碑虽然分别经历了529年和245年的风雨沧桑,碑石也已经明显风化,碑文更是斑驳难辨,但文天祥的故事代代相传,文天祥的英雄气节永留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