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裕
漳平水仙茶技艺省级非遗传承“第一人”
□ 郑秋生 詹鄞森 邱声光 谢泽铧 图/文
近日,漳平市茶农张兴裕入选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制茶技艺传承人。据悉,这是龙岩市六大主要茶叶品类中,“第一个”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茶叶制作技艺。今年雨量充沛,正是春茶采摘好时节。4月28日,我们来到漳平南洋新寨村,采访了老茶农张兴裕。
“从100多年前,第一代茶人漳平双洋大会村的刘永发,到我已是第四代传人。”身材高大、风度儒雅的张兴裕说,当年,刘永发引进水仙茶品种,经过实践,改水仙茶条索外型为四方茶饼,开创了漳平水仙茶饼的历史,后经第二代传人刘金娣、邓观金传承发扬光大。我叔叔张旗生是第三代传人。到我,就是第四代传人了。他说,漳平野生的古茶树,很早就有了,但是水仙茶这一品种是当年刘永发到南平建瓯打工,带回了水仙茶种苗,有一百多年了,当时一株茶树一个光洋。邓观金学做茶是用轿子请刘永发师傅到中村来指导,很不容易,后来邓观金的规模越做越大,对漳平水仙茶的推广做出很大贡献。伯父负责做青,父亲只会挑青、晒青。1972年,才做了几斤茶,一斤1.5元。数代茶人含辛茹苦,种茶、制茶。1966年“文革”开始,15岁的张兴裕没书读了,眼看制茶技艺也要失传了。“授子千金,不如授子一艺”。于是,张兴裕就跟叔叔张旗生学艺。他说,现在我的儿子文健、文将也跟我一起制茶,又带出了张文杰、刘志建、刘华平等9个弟子。张兴裕大师对门下弟子倾囊相授,其中刘华平被评为龙岩市评茶技能大师,国家一级评茶师。
在漳平,水仙茶制茶师傅不是一人,而是一群,主要分布在双洋、南洋等乡镇。张兴裕、朱瑞堂、李发金、张士安、沈添星、郑文海、麻利煌、张文杰、游华平、林赞煌、余华钦、陈清华、游加毫、游柏尧、何坤茂等15人,经过4年评审考核,列为水仙制茶技艺“第一批”龙岩市级非遗传承人。
漳平水仙茶属纯手工采茶、摇青,制茶用具、炭焙等制作工艺,每一道都承载着茶与人的紧密关系,将世代传承与丝丝缕缕的感情和手法串联起来,达到不可剥离的状态。
我们参观了张兴裕手工制茶的几道工艺,揉捻茶青的轻重,炭焙温度的掌握,全在心领神会。在制茶物理空间,从静物品味茶韵,形态观察变化,茶香浓淡溢出,全是一项技术活。
采访时,恰遇漳平青年歌手陈超超也来拍摄张兴裕的专题视频。我们知道,如今漳平水仙茶早已名声在外。但是,许多新茶人,还是纷纷通过朋友圈、公众号、抖音、云直播等方式,做起网上传播、营销,青年大学毕业生返乡加入营销行列,是新的发展趋势。
张兴裕也成立了新寨岩芳水仙茶合作社。他说,目的就是为了打造漳平水仙茶“工匠精神”,提升乌龙茶传承队伍素质,促进漳平水仙茶产业发展和茶文化传播,使漳平水仙非遗技艺得以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