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金砂:红色小镇 红火日子


□融媒体记者 陈良锦 罗玉文 通讯员 熊川

5月1日傍晚,夜幕细雨中,小镇上的灯渐次亮起。

热锅、倒菜、翻炒、颠锅……厨房里,掌勺的张志彬一顿操作后,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手撕黄鳝新鲜出炉。而在前台,张志彬的妻子岳桂香正忙着接待招呼客人。夫妻俩经营的西湖饭店,迎来了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刻。

张志彬、岳桂香都是大学生,原先均在厦门上班,随着永定金砂红色小镇建设的持续推进,两人敏锐地嗅到了商机,果断从厦门返乡帮助父亲打理饭店。“尤其是周末、节假日,生意非常好,常常满座。”小镇上纷至沓来的游客,让夫妻俩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红色金砂——乡村振兴添活力

金砂镇,位于永定城西,素有“红旗不倒之乡”的美称。

2019年10月,金砂迎来了自己的嬗变时代:省重点项目、龙岩市2019年十大文旅康养项目——中央红色交通线暨金砂红色小镇正式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5.6亿元,致力于把金砂打造成为国家安全教学研创中心、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区、国家级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金砂作为项目的核心区,规划占地面积2271亩,主要建设中央红色交通线纪念馆区、田园风光区、红色历史文化区等项目。

2021年4月13日,金砂红色小镇正式开街。

青砖、白墙、黑瓦,赋予小镇别样韵味;统一整洁的立面,提升集镇颜值;街道两旁,红旗招展、风景如画……在赓续红色血脉中,小镇旧貌换新颜,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四面八方的游客。据统计,2021年以来,金砂红色小镇累计接待研学、旅游人数达13.2万人次,最多的时候,一天游客人数达到2000人次。

红色资源活了,老百姓的日子火了。办民宿、开农家乐、卖土特产、当旅游向导,和张志彬夫妻俩一样返乡创业就业的村民越来越多,乡村振兴的路子越走越宽。“据初步统计,目前小镇上的民宿、农家乐、土特产店等各类经济体达到48家,其中,仅奶茶店就有6家,全镇常住人口由前几年的1000多人增加到4000多人。”聊起红色小镇的发展情况,金砂镇党委书记苏晋雄如数家珍。

文化金砂——共建幸福新家园

诚信交易、无人看管,诚信菜摊一直是金砂镇的金字招牌。

苏晋雄告诉我们,这个菜摊已延续20多年了,从来不需卖菜人看守,不用称重量,也不用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群众根据需要挑选蔬菜,然后按照上面标注的价格,将钞票扔进菜篮子,自行找零。2021年5月,经过改造提升后的金砂诚信菜摊农贸市场正式对外开放运营。“诚信菜摊变的是地点,不变的是诚信交易。”苏晋雄说,此次农贸市场改造,不仅为菜农商户提供稳定场所,丰富村民的菜篮子,而且减少占道经营现象,便于日常环境卫生管理。

河风习习、绿草如茵、鲜花盛开,徜徉于“十大少年英雄长廊”,令人心旷神怡。“我们结合‘一河两岸’建设,打造‘十大少年英雄长廊’,在建设观光车道、人行步道、绿化景观等基础设施的同时,通过制作雕塑、宣传展板等方式,生动展示张锦辉、刘胡兰、王二小等十大少年英雄的感人事迹。”苏晋雄表示,“红色小歌仙”张锦辉正是金砂镇西田村人,打造“十大少年英雄长廊”是金砂人民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写照。

离开“十大少年英雄长廊”,我们来到了红军广场。广场地面宽敞平整,独具特色的红色主题布景让人眼前一亮。可在两年前,这里却是杂草丛生、杂乱无章。“大家都想在这里建房子,但该地块涉及村民众多,最终谁也没有办法建成房子,久而久之就成了一块荒地。”村民邱传顺说,在红色小镇建设过程中,经过镇村干部的动员,大家踊跃捐地让地,支持红军广场建设。如今,这里已成为当地群众重要的文化休闲活动场所。

美丽金砂——红色小镇更宜居

在河边,我们遇到了正在悠闲垂钓的村民张添元,不到半小时,他就收获颇丰,钓到了七八条鱼。

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眼前的这一幅生态美景,还要从2020年10月的一场养殖污染整治行动说起。

彼时,不少村民办起了养猪场,但粗放的养殖方式,导致河水恶臭难闻,且滋生大量蚊虫。“经过摸排,共有85家养猪场,我们对其进行登记造册,并以最小那只猪的出栏时间作为养猪场的拆除时间点。”苏晋雄坦言,整治行动遇到了很大阻力,但镇党委坚持一碗水端平和人性化整治,最终将全部养猪场顺利拆除。

同时,金砂镇还集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32次,清理疏浚河道3.6公里,消除黑臭水沟8条,拆除空心房32栋、旱厕15座,让红色小镇更加宜居宜业宜游。

今年开春,金砂镇通过党建引领,成功促使西田村与永定天湖山生态农业公司对接,累计流转土地约300亩,计划打造集现代农业种植、观光、休闲为一体的农业种植示范基地,作为红色小镇旅游综合体的有益补充。“我们通过实施‘红色金砂、文化金砂、美丽金砂’的战略规划,力争将金砂打造成省级特色小镇,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展望未来,苏晋雄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