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深挖乡村旅游潜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 记者 刘菲菲 刘玉荣 通讯员 赖文光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之年。乡村振兴也一直是市政协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多名委员就如何推动特色农业现代化,擦亮乡村旅游招牌,助力乡村振兴等积极建言献策。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出台《龙岩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巩固深化“文旅+工农林水”“文旅+体育”等已有的产业融合项目,持续推动我市“文旅+互联网+相关产业”多元化发展新模式。
资源未充分开发 旅游产业基础弱
市政协委员们调研中发现,虽然全市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培育了一批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涌现出一批精品民宿,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的拉动能力明显增强,但目前我市乡村旅游发展方面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全市各县(市、区)均为山区,区域内乡村资源条件大同小异,没有深入挖掘地方乡村资源,模仿开发,缺乏创新。各地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对自身优势认识不足,对地方特色、民俗风情、人文内涵等要素挖掘不够,一些项目仅按简单粗糙的靠山吃山模式开发,没有经过统筹谋划和充分论证,由此导致旅游项目大同小异,发展模式雷同情况严重,缺乏旅游引爆点,无法满足游客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不利于发展回头客,影响长远持续性发展。
目前,乡村旅游创业者不少由本地农民或外来小型企业转变而来,整体专业素养不高,缺乏现代经营思维和专业意义,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文化内涵认识不足,难以引起乡村旅游者情感共鸣。乡村旅游经营项目单调,服务质量不高,部分乡村旅游点旅游项目单一,只有简单的吃、住和观光,乡村旅游的其他要素发挥得不够。
深挖资源优势 打造精品工程
市政协委员们建议,要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的重要作用,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以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乡村旅游产业为平台促进乡村振兴。
市文化旅游部门要强化全域联动与指导,把握供给和需求耦合规律,瞄准乡村旅游市场空间,测算乡村旅游市场需求,实施精品开发,确立全市各个乡村旅游点发展的优先顺序和功能空间。要以全域旅游发展为契机,通盘考虑全市旅游资源,引进专业人才、优质团队,做好深度策划。
全市乡村旅游发展应以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现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对标高品质旅游市场需求,加强思路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突出特色,深挖资源,做精旅游产品,做细旅游服务,做优旅游环境。在我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深挖各地的地理区位、自然禀赋、人文历史、交通环境等因素,科学编制各类详规,立足当地实际,着力打造个性化、差异化的乡村旅游品牌,建设和改造一批立足特色旅游资源优势的乡村旅游项目,形成“村村有特色、百里不同天”的景象。
搭建项目平台 夯实产业基础
与此同时,一方要引导政策、资金、项目向现有乡村旅游主体倾斜,增强现有旅游建设主体发展能力。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支持社会各方力量通过多种方式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多渠道加大投资。根据各地发展实际鼓励整合文化特色资源,搭建项目平台,将乡村旅游产业链整体包装,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等,或纳入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库,积极开展对外招商,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另一方面,要以“需求导向、补齐短板”的思路,推进集聚区旅游项目、服务体系、基础设施等建设,构建全域覆盖、功能完备的乡村旅游公共服务配套体系,带动农村基础设施、产业项目、环境卫生、精神文明建设,使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