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很快乐 安全不放假
——家长务必做好预防儿童“溺水”科普和监护工作
编者按
每年一到暑假,各种溺水、坠楼、车祸、烧伤烫伤的新闻就会屡屡出现。据统计,在我国,每年有近5万名15岁以下儿童因意外伤害失去生命,还有许多孩子因意外伤害留下残疾。意外伤害已然成为儿童伤亡的首要原因。
□ 记者 傅利昌 文/图
暑期没有课业的压力,小朋友们活跃指数飙升,安全问题却不容忽视。7月18日,福州市闽侯县一位母亲及其两个孩子(刚上小学)在闽江溺水,不幸全部遇难。7月22日晚8时许,广西桂林恭城县嘉会镇白羊村3名小学生在家晚饭后到自家附近的小河边玩耍,不慎意外落水并溺水身亡。
暑期是溺水事故高发季,家长请务必做好科普和监护工作。另外要提醒的是,儿童溺水预防的首要行动是时刻有效看护。当你的孩子在水中时,无论是在泳池中、澡盆里,还是在开放性的水域中,不要自己看书或玩手机,因为溺水随时发生,并且溺水的过程很快。
一些家长安全意识不到位、认识有误区,是造成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比如小孩游泳,有家长认为,只要不是在池塘、水库等地方“野泳”,只要去正规的游泳馆,孩子就不会有溺水的危险。于是,把孩子丢在游泳培训班里不管不顾的有之,让孩子和小伙伴在泳池里随意打闹的有之。事实上,许多溺水事故是没有任何征兆的,如突然抽筋、不小心撞头、呛水等,即便在很浅的水中也可能发生溺水。一家游泳馆的救生员告诉记者:“在可能发生危险的区域,家长一定要多只眼睛盯在孩子身上,切不可撒手不管,要切实承担起监护人应该承担的责任。”
关于溺水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孩子溺水会扑腾、叫喊。
实际上,人溺水时无法呼救,溺亡都是悄无声息的。
许多人因为对水的“无知”,导致孩子错失生存机会。一般情况下,人溺水时会紧张,肌肉变得僵硬,喊不出来,根本无法挣扎和呼救,可能是站着不动,或低头在水下保持静止,溺亡都是悄无声息发生的。
误区二:吹气的水上玩具、游泳圈,可以很好地保护水中的孩子。
这是错误的认知。
塑料吹气的水上玩具、游泳圈不是专业用的漂浮装备,而只是一种帮助孩子暂时浮在水面的一种辅助工具,当水流发生变化,或孩子自己没有抓住等,孩子就会发生溺水。经常发生的事故是,游泳圈在水的推动下突然翻过孩子的头或是游泳圈突然漏气了,而引发溺水事件。所以,充气的水上玩具、游泳圈只是一种辅助工具而不是专门为救生设计的救生器材。同时,一定要记住的是,没有任何设备可以替代成人的监护。
误区三:溺水只会发生在野外。
溺水除了会发生在河边、池塘、湖、水库等户外,游泳池及家里看似普通的脸盆、浴缸和水池都是孩子溺水的“隐形杀手”。
尤其对于年幼的小孩,水上乐园、小池塘、小溪、水坑等都是危险水域,以及家里的浴盆、浴缸,只要水位没过婴幼儿的高度,都有潜在的危险,婴幼儿洗澡、玩耍时应时刻处于大人的视线范围之内。
近年游泳池里发生溺水的事故也特别多,且有增多的趋势。所以即使在正规游泳池,也要有所警惕,做好安全措施,牢记游泳安全做法。
误区四:会游泳的人,就不会发生溺水。
切勿以为自己会游泳,在水中就很安全。
据了解,在溺水者当中,有不会游泳的人,也有一些会游泳、水性好的人。会游泳的人,不管大人还是孩子,游泳前应做全身运动,充分活动关节,放松肌肉,还应用少量冷水冲洗一下躯干和四肢,这样可以使身体尽快适应水温,避免出现头晕、心慌、抽筋等现象。游泳遇到意外抽筋、陷入漩涡、被水草缠住等情况,应当一面呼唤他人相助,一面设法自救。常见的是小腿抽筋,这时应做仰泳姿势,用手扳住脚趾,小腿用力前蹬,奋力向浅水区或岸边靠近。
孩子游泳,家长一定要全程陪同!应时刻处于大人的视线范围之内。
发现溺水,科学施救
同伴溺水,切莫贸然下水救人。这一点非常重要,请一定告诉孩子。
如果一起游泳的伙伴发生溺水情况,切莫贸然下水救人。第一时间要大声呼叫,派出一人去寻求大人的帮助(如果有多个同伴在一起的话)。不能手拉手施救!落水者力大无比,稍不留神就会被溺水者拉下水,造成连环溺水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