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构筑幸福龙岩底色
——我市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生态立市”战略综述
□ 记者 黄俊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良好生态环境是龙岩最大的优势,也是最大的后劲。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契机,深入推进实施“生态立市”发展战略,着力把绿色发展融入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要求中,积极探索具有闽西红土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新路径、新措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绿色,在广袤的闽西大地延绵铺开!
闽西南生态型现代化城市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幸福龙岩的生态底色愈加鲜明!
擦亮金字招牌,永葆生态“高颜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及到中央工作后,始终情系闽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重视和倡导推动下,全市人民牢记嘱托、;勠力同心,打造出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林改“武平经验”等享誉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品牌。多年来,我市不断总结提升好经验、好做法,坚持改革创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巩固提升,城乡颜值愈发靓丽。2013年,龙岩被列入全国第六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迎来了新机遇。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立市”列入五大关键工作之首,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抓手,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创机制,实现全领域、全行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市领导全覆盖。
——拓展提升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我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进则全胜、不进则退”嘱托,发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采取高位推动、资金整合、精准施策、创新机制等措施,推动水土流失治理不断取得新成效,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2020年,我市水土流失率已降至6.12%,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长汀县水土流失率从2011年的10.26%降至6.78%,取得决定性胜利,从全国水土流失重灾区成为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县,被誉为南方红壤区治理的品牌和典范。
——持续改革创新提升林改“武平经验”。2017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林改和给捷文村村民回信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新林业金融服务新模式,在全国率先推出用林权证直接抵押贷款的“普惠金融·惠林卡”业务,进一步拓展提升了林改“武平经验”,发挥全国林改示范引领作用,林改“武平经验”被誉为美丽中国乡村振兴的县域样本。
——多部门联动率先推进河湖长制。在全省率先实行“双河长”制,实施“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治河方略,同时增设“村级河长”、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实现河长设置全覆盖,并在全省创新建立“河长警长制”,公检法协力共治。2020年出台的《龙岩市实施河长制条例》成为全国首部专门系统规范实施河长制的地市级地方性法规。
——扎实推进试验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出台《关于龙岩市农村污水垃圾整治行动实施方案(2016-2020年)》,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五年提升专项行动;出台《龙岩市加快培育发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市场主体方案》,加快农业污染治理;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创新自然资源全民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的实现形式;开展绿色发展绩效评价考核工作,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指标纳入党政领导干部评价考核体系。在第二届“推进机制活、建设新福建”机关体制机制创新案例评选活动中,我市《深化水土流失治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司法“五器”生态保护模式》等案例脱颖而出,成为全省典型。
与此同时,汀江—韩江流域上下游补偿工作被国家发改委作为生态综合补偿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成为全国性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试点样板;“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成效好、闲置土地少且用地需求量较大”先后两次被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表扬激励;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龙岩紫金山模式”等5项举措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模式在全国推广;提质提速古田梅花山文旅康养试验区建设,打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龙岩品牌”。
打好攻坚战役,收获民生“高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特别是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扭转环境恶化、提高环境质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是“十三五”时期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
污染防治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地理区位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生活环境舒适、发展态势良好等优势,重点实施生态环境建设提升、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生态文明风尚引领等“四大工程”,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科学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实现一本规划、一张蓝图、一抓到底,闽西大地汇聚出磅礴的“绿色合力”。
——大力实施蓝天工程。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打造“龙岩蓝”,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空气质量始终保持全省前三。
——着力打好碧水工程。以巩固和提升水环境质量、确保饮用水安全为核心,水路统筹、源头控制、科学治理,全面推进《龙岩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实施方案》,取得显著成效。龙岩“国考”断面水质在全国337个地级市中排名第27,获得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
——扎实推进净土工程。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土壤污染风险防控以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核算试点工作,全面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升危险废物处置能力。
——以项目化推进工作落实,加快实施“1+7+N”污染防治攻坚战作战计划,围绕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策划生成并实施一批生态环保项目。同时,全面加强生态环境执法监管,在全省率先建立环保网格化监管平台和市级指挥中心,划分市、县、乡、村四级网格,并将环保网格化监管平台接入省生态云平台。切实强化重要生态功能区域生态保护,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建设。
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中央环保督察整改成效良好,生态保护修复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空间持续优化提升,生态格局进一步优化,生态安全得到全面保障,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9.39%,连续40多年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2018年4月,我市以“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环境治理工程项目推进快,重点区域大气、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被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表扬激励,获得奖励5000万元。
引领绿色发展,铸就产业“高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近年来,我市加快工业绿色转型升级推进绿色制造,通过提质增效着重发展优势特色现代农业,大力推动园区、企业绿色发展、转型升级,实施节能降碳,加快推动生态转型、循环改造,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康庄大道。
——大力实施“农业稳市、工业立市、三产强市”战略,全市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龙岩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11.5∶52.7∶35.8调整为2020年的11.1∶44.0∶44.9,产业结构实现了由工业为主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绿色产业结构体系构建工作成效显著。
——大力推动园区、企业绿色发展、转型升级。以创建绿色园区、绿色工厂和促进园区、企业实施循环化改造为主要抓手,鼓励园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作。瓮福紫金、金龙稀土成功申报国家工信部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十三五”期间,龙岩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95家、高水平创新平台52家。2018-2019年龙岩市年度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考核“超额完成”,获得福建省人民政府节约能源办公室的通报表扬。全市8个省级及以上开发区、4家省级以下工业园区均已实现污水集中治理及在线监控联网。
——提质增效,着重发展优势特色现代农业。实施《加快七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促进茶叶、水果、蔬菜、薯业、畜禽、林竹、花卉苗木七大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农业结构日益改善,产业化水平持续提升,绿色农业体系初具形态。2020年实现七大特色优势产业全产业链产值834.2亿元,比增9.66%。加快推进闽西“八大珍、八大鲜、八大干”提档升级。当前已形成3个有机食品、78个绿色食品、309个无公害农产品。龙岩“福建百香果”成功申报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第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崛起势头强劲。按照“重点集聚、产城一体、一县一特色、功能互补”的原则,推动现代服务业产业布局合理化、发展集聚化、结构高端化,做好生态旅游推进绿色服务业。用足用好“客家、红色、生态”的三大资源,构建了“龙岩七景区”的产业布局,确立了“红色古田,养生龙岩”文旅品牌,“红色+绿色”旅游呈井喷发展。2020年,全市接待游客4037万人次,居全省第4,实现旅游收入402亿元,居全省第3。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天蓝、地绿、水清、气净,全市人民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闽西处处呈现优美的生态画卷。
发挥生态优势,凝聚各方合力,全市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闽西处处唱响时不我待、“两山”融合的发展赞歌。
龙岩,正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新起点,在新征程中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跨越,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建设闽西南生态型现代化城市,打造有温度的幸福龙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