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红色财政 薪火相传


□ 记者 林阿玲 通讯员 李旭琴

闽西是共和国财政的发源地。在血与火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在闽西,一手紧握枪杆子,一手管好钱袋子,历经磨难,走出困境,独立自主地探索闽西苏区财政新制度,为中央苏区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从创建闽西苏区的时间算起,红色财政有着91年的发展历史。91年斗转星移,沧海桑田;91年红色财政,薪火相传。

在党旗指引下,一代代闽西财政人,以深厚的家国情怀、坚定的政治信仰,恪守忠诚于党、固本强国的理财初心,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斗争精神,弘扬与时俱进、联系群众的干部作风,秉持尊重规律、务实避虚的创新理念,始终坚持“节约每一个铜板”支持国家革命和建设的理念,形成了丰富的具有鲜明财政特性的优良传统作风。

在党旗指引下,一代代闽西财政人,用智慧和汗水织就闽西锦绣,谱写了红色财政的伟大篇章,让红色财政的精神火炬穿越时空越燃越旺,让为民理财的初心在历史的天空中愈发耀眼。

寻根溯源,可见初心;求实问道,方得始终。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上,在全国上下如火如荼重温党史的背景下,追寻红色足迹,传承先辈精神,既是当代财政人的光荣使命,也是新时代公共财政建设的重要内涵。

使命召唤,责任在肩。闽西财政人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以积极进取的心态、负重赶超的姿态、奋发有为的状态,不断提升财政治理能力,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建设闽西南生态型现代化城市,打造有温度的幸福龙岩不懈奋斗。

坚守初心 心中有党不忘恩

闽西是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在尚未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前,闽西地方苏维埃政府在土地革命斗争中较早意识到建立正规财政制度和完备财政体系的必要性,闽西苏区革命先辈率先探索建立统一财政制度,为建立中央一级财政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初,苏区财政混乱和不规范问题突出。闽西在地方财政整顿上先行一步,邓子恢(闽西苏区主要创始人之一)主持修订的《关于苏维埃工作问题的决议》,首次提出政府财政要有预算,量入为出,建立财政独立基础,开启了对建立正规财政制度和财政体系的探索之路。之后闽西苏区颁布6部大法和10部条例,率先建立了统一的财政预决算制度和税收制度,消除财政专打土豪盲动倾向,丰裕政府收入,增强苏区抵御国民党当局经济封锁和内部敌人破坏的实力,成为苏维埃运动走向政权建设良性轨道的基础工程。

闽西苏区统一财政工作极富开创性,为中央苏区的财政统一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之后,邓子恢先后当选首任财政人民委员、财政部长,将闽西苏区财政统一经验向全苏区推广。他主持颁布了一系列中央苏区财政税收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政策法规,健全财政组织体系,建立了收入统一、预决算统一、国库统一、会计统一、经费支取统一、票据统一等“六统一”制度;严肃财经纪律,建立财政交代制度,规范财政审计和监督机制,逐步把中央苏区的财政工作推上了制度化发展的轨道。

这套在革命战争中摸索建立起来的统一财政的规章制度,构成了苏维埃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毛泽东在1932年《纪念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一周年》的报告中对此给予了高度赞扬:“在财政方面,由于正式颁布财政条例,实行财政统一,严厉消灭过去财政上各自为政的现象,确定会计年度,实行预决算制度,整理税收,树立财政基础,从而保证了红军反‘围剿’战争所必需的给养。”

闽西苏区时期形成的“党管原则、发展经济、广开财源、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民为本、精简节约、支援革命战争”的财经思想,是毛泽东思想在中央苏区形成的重要实践,创造性推进了革命建设进程,并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留下了宝贵的人才、制度和经验。

苏区财政思想历久弥新,对当代财政仍具有指导意义。

激励担当 心中有责不懈怠

以当家的思维担当好管家责任。财政部门首先是政治机关,其次是业务机关;首先是宏观管理部门,其次是微观操作部门;首先是参谋部,其次是保障部。因此,财政部门虽然管家不当家,但要有当家的责任和意识。

近年来,面对防控性增支、逆周期调节性增支、基础性保障增支“三碰头”,压力前所未有,全市财政系统始终坚持财服从服务于政,聚焦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战略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主动将财政工作放到全市发展大局中去思考,把财政“小窗口”放到全市“大窗口”中去谋划。

加强财源建设、做大财政“蛋糕”是构建公共财政的前提,也是政府履职的重要保障。我市财税部门牢牢牵住财源培植这个“牛鼻子”,努力克服经济增速放缓、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落地、突如其来疫情影响等不利因素,增强财政可持续发展能力,全市财政收入实现企稳增长: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从2016年的266.07亿元到2020年的329.8亿元,年均增长5.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6年的131.41亿元到2020年的158.6亿元,年均增长4.8%。收入结构不断优化,税收占总收入比重始终保持在八成以上,为全市发展和稳定提供了财力保障。

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得益于我市全力打好高质量发展“攻坚战”,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用政府收入的“减法”,换取企业受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如:2016年以来累计安排财政资金3.98亿元支持全市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2019年以来全市累计减税降费52.4亿元;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累计支出51.2亿元,企业研发经费补助金额2.33亿元……

守好财政保障“大后方”,便为打赢“三大攻坚战”打下了坚实基础。

——突出资金优先保障和监管,支持打好脱贫攻坚战。据不完全统计,自脱贫攻坚战役开展以来,市本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7.26亿元,主要用于支持造福工程异地扶贫搬迁、实施激励性扶贫项目和助力扶贫开发重点乡镇、村挂钩帮扶。龙岩的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总量连续多年在全省山区市中排名第一、在全省各设区市中排名靠前。2019年,全市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31个市级扶贫开发重点乡镇、380个贫困村全部实现摘帽退出,“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落实。助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以来累计统筹安排乡村振兴资金68.33亿元。

——守护绿水青山,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建立跨区域生态保护协同机制,全市累计投入财政资金55.85亿元,重点用于整治养殖业污染、关闭淘汰小煤矿、矿山整治以及汀江、闽江、九龙江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等支出。2020年汀江—韩江流域上下游补偿工作被国家发改委作为生态补偿试点经验之一在全国推广。

——强化债务管控,坚决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制定涵盖风险管理、使用管理、偿还管理和监督管理等各环节的“闭环”管理体系,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更加规范,全市筹集171.07亿元用于政府债务还本付息,确保到期债务如期偿还,债务风险稳中有降。

牢记宗旨 心中有民不忘本

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把握好多重目标平衡的前提下,龙岩市财政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为民理财的理念,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走“保基本,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民生路子,瞄准靶心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

“十三五”期间,全市民生支出1224.7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1.8%。持续推进实施一系列群众“最急最忧最盼”惠民项目,“十三五”期间我市共实施127件为民办实事项目,项目总投资463亿元,市级财政投入44.28亿元。全面落实“六稳”“六保”任务,民生兜底扎紧扎牢,竭尽全力打造民生建设的“龙岩品质”和全面小康的“老区样本”,为闽西百姓撑起民生“幸福伞”——

学有优教: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财政教育支出稳步增长,从2016年的55.08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73亿元,“十三五”期间共安排支出320.4亿元,年均增长7.3%,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保持在21.4%。充分发挥财政教育经费引导作用,多措并举鼓励加大教育投入,2016年以来实施教育扩容项目102个,总投资131.1亿元。

住有宜居:“十三五”期间,市本级统筹财政资金12.75亿元,逐步建立多层次、多方位覆盖的新型住房保障体系;重点推进72个老旧小区改造,加快补齐老旧小区公共设施短板,提升老旧小区宜居环境水平。

病有良医:不断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促进医疗卫生业提质增效。“十三五”期间,全市卫生健康支出累计153.54亿元,年均增长2.4%。支持中心城区建设一批优质医疗资源,市第一医院分院、市第二医院康山医院、市中医院医技大楼相继投入使用。坚持人民群众生命至上,建立疫情防控“直达资金”绿色拨付通道,2020年统筹安排各类疫情防控资金5.47亿元,2021年全民免费疫苗接种正在全面实施。

老有颐养:“十三五”期间,按照每年5%的增幅调整提高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每人每月125元提高至155元(比省定标准高25元)。

行有畅路:“十三五”期间,我市财政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保持高位运行,市级财政千方百计统筹各类财政性资金158亿元(除铁路)用于交通运输项目建设,实现“县县通高速、镇镇通干线、村村通客车”,龙岩中心城区“一环一轴、四纵五横”路网正在不断延伸和拓展。

守住底线 心中有戒不妄为

长期以来,全市财政系统深入践行“为国理财、为民服务”的宗旨,筑牢依法履职、秉公用权、廉洁从业的思想防线,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管钱和管权,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一方面,管住“国家账本”,以过紧日子的思想管好政府钱袋子。强化预算约束,严禁无预算超预算项目支出。坚持量入为出、精打细算、节用裕民,落实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的要求,严把政府性投资项目支出审核关,完善全过程监管机制,严禁贪大求洋、脱离实际、超越经济发展水平搞建设,严禁急功近利、寅吃卯粮、过度举债上项目,确保预算收支平衡。加强绩效管理,对新增重大政策和项目开展事前绩效评估,初步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链条。

另一方面,筑牢“防火墙”,以守底线思维防范化解财政风险。坚决兜牢基层“三保”底线,严保库款支出保障能力的合理“界线”,严控地方政府债务的“红线”,严守财政资金运行安全的“底线”。

“我们将紧紧围绕服务并融入新发展格局,按照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的要求,增强财政发展后劲,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努力保持财政平稳运行,助力龙岩高质量发展,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龙岩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郑洪表示。

(本版图片均由龙岩市财政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