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清波映初心

——我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亮点扫描


核心提示

绿色映底蕴,山水见初心。生态优势是龙岩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之一。近年来,我市在水资源保护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尤其是在全省率先出台实施方案、实行双总河长,全面推行河长制,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河湖面貌的持续改善。下面这些介绍,便能阐释其中的亮点。

主要成效

2017年全面实施河长制工作以来,龙岩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按照中央和省关于河湖长制工作部署,扎实推进河湖综合治理,河湖生态环境持续提升,幸福河湖打造有效推进。

2018年,我市河长制工作代表福建省高分通过水利部的终期考评。2018年,龙岩市以“环境治理工程项目推进快,重点区域大气、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获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表扬激励。2017年、2019年中央两轮对我省开展生态环保督察,我市有效改善水环境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做法得到中央充分肯定。2020年,小溪河流域治理经验入选水利部推行河湖长制典型案例,龙岩市河长办被评为“全国河长制先进集体”;陈沛龙荣获全国“最美民间河湖卫士”称号;近期,我市“台胞河长”做法受多家中央媒体宣传报道。

近4年来,我市先后联合相关部门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专项整治、生猪养殖业污染治理、小水电生态整治、入河排污口整治、黑臭水体整治等专项攻坚行动,做到源头抓、抓源头。2017、2018年度全市开展大规模生猪养殖业整治,共削减生猪158.05万头。2019年以来,全市生猪养殖总量严格控制在年出栏460万头以内。开展小水电生态整治,累计退出120座总装机22036kW,其他还在运行的1055座水电站已全部完成下泄设施改造、在线监控装置安装,纳入环保监控平台。开展河湖清理整治行动,对河道范围内“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问题逐河、逐项进行排查、清理,挂账销号,2018年以来,累计排查“四乱”问题1382个,累计取缔非法河道采砂点182个、通过加强行业监管,开展打击非法采砂洗砂制砂等专项行动,目前均已全部销号完毕。完成475个入河排污口核查,集中整改违规排污口118个。4年来共实施安全生态水系建设410公里,流域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到2020年底,全市3条主要河流、22个国省控(考)断面总体水质良好,比2016年提高50个百分点;全市82个省控小流域监测断面(逢双月监测)中,80个断面水质达Ⅰ-Ⅲ类,占比97.6%,比2016年提高50个百分点;无劣Ⅴ类水质小流域;市、县级集中式生活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全市主要湖库水质达标率100%,比2016年提高33.3%。

优秀案例

“小溪河水真的清了,水底粒粒石子清晰可见,恨不得下水濯足!”15日,一位工作、生活均在小溪河畔的市民陈先生发出感叹。他说,过去20多年,除了春节期间能偶然见到小溪河水变清,常常都是“一江浊水向东流”。如今,沿着龙川路滨河绿道漫步,不仅可以看到变清的小溪河,不时还能见到白鹭前来嬉戏觅食,别有一番乐趣。

这一切的改变,得益于市委、市政府2017年实施的小溪河污染整治攻坚战。而在2020年11月,该流域治理案例《二十多年的“小黄河”是如何变清的——龙岩市新罗区以河长制为抓手推动小流域治理纪实》入选水利部推行河湖长制典型案例。

2017年河长制实施以来,龙岩市立足“三江源”(闽江、汀江、九龙江)实际,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抓手,以中心城区小溪河为试点,从小着手、由点及面,通过综合推进污染治理、生态修复、产业发展,小溪河实现历史性转清,2018年流域功能达标率为100%,一至三类水质比例达88.9%,之后水质持续稳定达标,2019年小溪河被评为市级“美丽河流”。小溪河的成功治理,形成了市级河长总牵头,县(市、区)、乡、村各级河长和市、县(市、区)、乡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以小流域为单元,对山水、林、田、湖、草等进行系统综合治理的可推广、可复制的重点流域治理模式。

全市各地借鉴小溪河治理经验并结合实际,分别推进新罗大吉溪和东肖溪、漳平东门溪和黄祠溪、连城文川河等流域整治,有效提升流域水质。至2018年底,全市16条劣五类小流域全部销号;2020年,37个小流域断面水质实现跨类别提升。与此同时,龙岩市以建设生态幸福美丽河流为目标,打造建设了官庄河、云礤溪、双洋溪、南江溪等示范河段,提升流域水质,扮靓乡村景观,带动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

治理二十载,今日显成效。一泓清水“捕获”市民心,浓缩红土地绿色发展之变,见证了龙岩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十大经验

1、率先施行全国首部河长制地市级法规。制定《龙岩市实施河长制条例》,并于2020年5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成为全国首部专门系统规范实施河长制的市级地方性法规。条例实施使河长制从“有章可循”到“有法可依”,推进我市河长制工作迈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2、搭建扁平快解决群众诉求“河长通”平台。设立随手拍,对接“e龙岩”不间断收集处理群众涉河涉水诉求,通过GPS定位精确派件河道专管员,形成群众投诉、专管员现场确认处理,河长办平台回复,上级河长在线跟踪的闭合问题处理圈。4年来,平台累计收集处理主要涉河涉水诉求9764件,基本两天内办结,群众评价满意率达99.2%。

3、打造小流域治理样板。以中心城区久治不愈的小溪河作为全市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形成了“以河长总牵头,县(市、区)、乡、村各级河长和市、县(市、区)、乡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重点流域治理模式,小溪河流域治理经验入选水利部推行河湖长制典型案例。各地借鉴小溪河经验,结合实际,推进新罗大吉溪、东肖溪、漳平东门溪、黄祠溪、连城文川河等流域整治,截至2018年底,16条劣Ⅴ类小流域全部正式销号。

4、创新多渠道监督机制。一是将河长制列入市委市政府大督查办统一督导。对河道四乱、水质反弹等较难推进的工作,实行“四单”(重点工作任务通知单、突出问题督办单、督查情况报告单、落实情况销号单)管理;二是建立市、县、乡三级人大联动监督小流域整治机制,2018年以来,三级人大开展专项督查100余次,有力督促各级河长履职尽责;三是建立联合督导机制。由市河长办统一负责组织,联合市水利局、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局、住建局等部门,对河湖“清四乱”、城乡污水治理、农村垃圾整治等工作进行暗访督导推动。四是加强常态考核问责。由河长办牵头,积极推动明察暗访常态化工作。

5、创新“党建+河长制”模式。将“党建+河长制”工作作为党员教育活动主题内容之一,发挥党支部作用,定期开展巡河护河清河活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在生态环保攻坚战中的政治引领力、组织力和宣传力,促进“河长制”工作长效化、常态化。

6、创新“6+1”边界联防治理模式。通过信息共享、联席会商等,构建“上下游一盘棋”的区域联动治水新格局;建立流域司法保护协同发展区合作机制,签署闽西南九龙江流域生态司法协作框架意见,深化跨区域流域治理司法协作,实现区域治理从市内合作扩展到市外,促进水环境全域提升。

7、司法联动模式,聚力公检法,打好司法“组合拳”。河道警长配合开展河道整治1100余次,严厉打击了涉河涉水违法犯罪。检察机关对142件涉水行政执法案件开展指导评查,发出检察建议54份,审判机关建立涉水资源案件立案审判执行“三优先”机制,为推进河湖治理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8、坚持山水同治水岸同治。推进闽江流域、九龙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持续造林绿化,治理水土流失,拓展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森林覆盖率达78.9%,长汀的水土流失治理和武平林权改革成为全国生态建设品牌。将垃圾分类工作与河长制工作紧密结合,统筹河道保洁与垃圾分类工作,建立了垃圾兑换超市的监督机制,防止各类生活生产垃圾入河,实现资源节约、环境治理的双重提升。

9、引导全民参与。在全市134个乡镇组建135支巾帼护河队;组建93支“姜公护河”队伍;组建“夕阳红护河队”;评选9家“河长制模范家庭”,示范带动全镇3000多名群众参与河湖保护管理;漳平选聘了12名“台胞河长”助力河长制,搭建了政府与群众护水的桥梁。

10、资金奖励激发基层护河治水激情。上杭县对乡镇河长制工作年度考核合格以上的乡镇给予资金奖励,其中一等奖奖金15万元,二等奖奖金10万元,三等奖奖金5万元。所得奖金由乡镇支配,一部分添置河长制工作装备,一部分用于奖励河长制工作有功人员。同时,对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中成效显著的乡镇、表现优秀的乡镇河长、河道专管员,提请县政府予以通报表扬。此举在保障河长制工作经费的同时,更是推动各乡镇形成了竞相发力、你追我赶的工作劲头和态势。

本版文字由记者 曾燕福 通讯员 谭红 采写 图片由市河长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