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龙岩:绿水青山,老百姓的幸福“靠山”
□记者 林阿玲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始终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蓬勃发展。
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植树造林、绿化国土,是党中央、国务院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战略。在这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中,龙岩老区苏区干群发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 “敢为人先、接力奋斗”的精神,创造了闻名全国的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和林改“武平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龙岩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胆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持之以恒守好生态家底、打响绿色品牌,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龙岩样板。
“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在岁月的长河里,龙岩林业系统始终以此为光荣使命和不懈追求,扎扎实实抓改革、一心一意谋发展,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林业答卷。
清新龙岩,山水画廊,人间福地。如今,生态是龙岩最大的品牌、名片、优势。闽西的绿水青山,已然成为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靠山”。
林业生态领跑全省
种下一棵树,便植下一份希望。
打开全民义务植树网的“我为红军长征出发地种棵树”模块,可以看到,今年3月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捐款源源不断地汇向红军长征第一村——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绿化项目。
去年开始我市创新义务植树尽责形式,将长汀县水土保持科教园申报为国家“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推出“码”上义务植树活动,鼓励群众拿起手机扫描活动二维码进行捐资,由线下专业队伍前往长汀植树造林,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水土流失治理。
足不出户,动动手指,就能履行植树义务,为闽西大地增添新绿,该项活动受到广大群众的热情支持,去年共有2.64万人次参与,捐资118.9万元。今年参与面更广,截至5月底已有3万余人次捐款,数额150多万元。
爱绿护绿,已然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无边的绿意,正加速涌向长汀乃至全市的山川大地。
作为当初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域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起,长汀开始着力治理水土流失,取得重大实效。近年来全市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嘱托,接续奋斗,扎实推进水土流失精深治理,使长汀的赤岭荒山加速披上“绿装”。2020年长汀水土流失率降至6.78%,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0.31%,成为“全省最绿县份之一”。
守护大山,就是守护绿色的梦想。“十三五”以来我市林业部门着力提升森林质量、优化林分结构,累计完成植树造林90万亩。如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9.39%,连续42年居全省首位。
如今,漫山的翠绿,潺潺的流水,翩跹的鸟儿,在闽西大地上勾勒出一幅动人的画卷,老百姓在宜居的环境中尽享美好。
林改标杆示范引领
今年4月19日,农业银行武平支行向林农发放了全市首笔“兴林贷”资金。“与其他贷款相比,‘兴林贷’利率更低,办理更快捷,为我们发展产业提供了很大帮助。”林农钟亮平高兴地说。
作为国家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武平县在林业投融资体制改革上大胆探索:2004年6月,在全国率先开展林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2017年7月,率先在全国推出林农专用信用卡“惠林卡”。为更好地解决林农生产资金需求,今年又推出“兴林贷”业务,助力乡村振兴。
武平林改的首创精神,20年来传承不息。
时间回溯到2001年。一次不同寻常的分山到户,让武平成为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策源地。之后,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武平林改实践模式逐步推向福建,进而上升为国家决策,写进中国伟大的改革历史。
十多年来,龙岩全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林改、武平林改作出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持续推进林业配套改革,探索商品林赎买等改革试点,有效破解林业发展深层次矛盾,释放强大生产力。
给林农发放“惠林卡”,便是一项“三赢”的改革——林农可以用林权证直接抵押办卡贷款,免评估、免担保,一次性授信5年、最高30万元,利率低,手续简便,随贷随还,有效破解了林农融资难题。
截至2021年5月底,全市累计发放“惠林卡”2.9万张、授信26.09亿元、用信16.8亿元,受益林农达2.5万多户,实现林农得实惠、银行得效益、政府得民心。龙岩的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
林业保险,是深化林改的重要内容。我市相继探索开展设施花卉、古树名木、林下经济产品等特色保险试点工作,有效保障了林业生态安全,化解了林业经营风险。今年4月,全国首单林业碳汇指数保险落地龙岩,为我市林业提供2000万元碳汇损失风险保障。
持续深化林改,加速推动绿色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全市林权流转面积达298.9万亩,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1029家、经营面积273万亩,2020年实现林产工业产值374亿元。
改革,改变了大山的命运,也改出了绿色发展的新天地。
16万林农树下“淘金”
“这里远离都市的喧嚣,可以大口呼吸清新空气,可以吃到土猪肉,可以睡到自然醒……太惬意了!”不久前,来自香港、广州等地的十余名游客慕名来到连城县揭乐乡揭乐村的碧泉山庄,尽情享受这里的满目清秀、溪水潺潺。
碧泉山庄是一个四星级的“森林人家”。10多年前,“庄主”李家增将采石场转型开发做森林旅游,陆续建起了游泳池、环湖木栈道,在周边种植了铁皮石斛……如今,这里游客络绎不绝,不仅给李家增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还吸纳了10余户贫困户就业增收,真正让森林富了人家。
像碧泉山庄这样的“森林人家”,在龙岩共有272家,数量居全省设区市首位。去年我市“森林人家”共接待游客731.12万人次,实现直接收入4.56亿元。
依托良好森林生态资源,做足山水文章,使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近年来在精品意识领路下,我市森林旅游逐渐形成特色品牌,有力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梅花山、武平县荣获国家首批森林康养基地,武平县城厢镇获评省级森林康养小镇、连城星光“森林人家”获评省级森林康养基地,武平县捷文村、云寨村入选全国森林旅游扶贫典型案例,武平县入围2020年度中国天然氧吧最佳打卡目的地。
如今,森林旅游成为推动我市全域旅游发展的“主力军”,越来越多百姓端起了绿水青山的“金饭碗”。去年全市森林旅游共接待游客1184.2万人次、直接收入10.73亿元。
从森林里挖出“黄金”的,不仅有旅游业,还有种养业。
出台政策,鼓励林农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实现“不砍树也致富”。目前我市共建立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23个,武平、长汀、连城被评为“全国林下经济示范县”。全市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1019万亩,林下经济年产值229亿元,带动16.7万户林农和785个经营主体参与发展。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在广袤森林的荫蔽下,闽西林下生态产业链正在形成,为千千万万群众铺就了一条致富新路。2020年,全市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476.3亿元。
“未来我们将以开展林改三年行动为抓手,全面实行项目化推进工作落实机制,最大限度发挥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奋力打造‘生态美’‘百姓富’有机统一的龙岩样板。”市林业局局长张田华表示。
龙岩绿色名片
龙岩市是南方重点集体林区、福建省三大林区之一。现有林业用地面积2361万亩,占土地面积的82.6%。森林覆盖率79.39%,连续42年居福建省首位、全国前列;森林蓄积量1.41亿立方米,居全省第三位。
龙岩拥有梅花山、武平梁野山、长汀汀江源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岩、上杭、永定王寿山、漳平天台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长汀汀江、漳平南洋、武平中山河3个国家湿地公园,目前正在申报世界地质公园。
龙岩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全国林业信息化示范市、中国十大“绿都”,全市7个县(市、区)均被评为省级森林城市(县城)。全市创建省级森林城镇5个,省级森林村庄94个,国家森林乡村46个。
福建龙岩现代林业科技示范园区成为全省首个国家级林业科技示范园区,致力打造科研推广平台、高层次人才聚集地、生态保护修复样板、效益惠农典范。
(本版图片均由龙岩市林业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