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开山门春潮涌


□刘少雄

这是一片涌动着生命激情的土地。桩机声声擂响新一轮创业的鼓点,新城座座崛起在新世纪的地平线,不倦的汗水在这里汇聚成壮美画卷,浩荡的春风在这里交织成动人诗篇。

曾经,群峰耸峙的闽西千嶂深围;而今,山门大开的闽西腾龙出峡:钢轨纵横,条条铁路连通东西南北;车轮滚滚,高速公路延揽八面来风;银鹰展翅,冠豸山机场腾起崭新的梦想……龙岩红土地啊,正以撼人心魄的高速节拍迎接新的辉煌!

这是一片澎湃着滚滚春潮的土地。金山银水激荡开发的热浪,项目如潮集聚在希望的热土。群雄竞起的场景雄浑壮阔,狂飙突进的发展石破天惊。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闽西人的目光已越过崇山越过峻岭,拥抱蔚蓝色的海风,迎接新时代的朝阳。一万九千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业已形成的优势、气势、态势、趋势,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这是一片飞扬着盛世欢歌的土地。山青水碧洋溢质朴清纯之美,风正气顺折射老区精神之光,人和业兴彰显高质量发展超越之力。优美的自然景观与灿烂的人文景观在这里齐放异彩,悠久深厚的文化积淀与日新月异的时代创造在这里交相辉映,310多万闽西老区人民正意气风发,共奏一曲气贯古今的红土交响。

江河奔腾,群山跃动;惊涛拍岸,气贯长虹;千般神韵,万般气象;雄风浩荡,活力闽西。

上篇 腾龙出峡通四海

掠过崇山峻岭,越过逶迤峡谷,机翼下,灿烂阳光把这片神奇的土地和纵横交错的一条条高速公路、铁路钢轨辉映得分外耀眼,光彩夺目。

从空中俯瞰,裹挟着祥云瑞霭、碧涛清风的条条巨龙,正以“一飞振九霄”的雄姿,劈山穿洞,跨越天堑,气势如虹地朝着四面八方飞驰而去!

大路朝天,车流滚滚。今天,当您走进闽西,走进这片神奇秀丽的红土地,闽西“大交通”所带来的巨大变迁带给您的是难以忘怀的振奋和欣喜……

群峰耸峙,峻岭飞走。曾几何时,横亘在闽西的重重关山,如同一把把囚龙锁,使闽西这条巨龙迟迟无法腾飞。

昔日的闽西路:“依山者多崩,傍溪者多缺,鸟道蚕丛几不容趾,溪涧之桥,多属独木”,这是史料上的真实写照。

1933年11月12日,设在江西瑞金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了进一步改善中央苏区的交通条件,由中央人民委员会发布第十八号训令,制定了修路计划,对修桥筑路的目的意义,组织、任务、要求等均做了详尽的布置,计划以瑞金为中心修筑22条干路及各县、区、乡支路。

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尽管有一条铁路自北而南,从本省永安进入闽西境内,经漳平、龙岩,往东南还与厦门、闽南金三角相连,但就是这么一条路,到了永定坎市却戛然而止,切断了与广东的铁路沟通,被称为“盲肠铁路”。公路则是闽西交通的主动脉,从漳州进入闽西,经新罗、上杭、连城、长汀出瑞金直指四川成都的是319国道;从本省永安进入连城经上杭、武平进入广东直贯汕头的是205国道,还有一条南与广东、北与本省三明市相连接的省道福(州)三(层岭)线。令人心酸的是,那时的闽西地区,一级路为0,二级路仅15公里,其等级之低为全省之最!

“不迅速改变闽西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闽西将失去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深深撞击着闽西决策者的心。

建设闽粤赣边交通枢纽,加快发展闽西经济,是时代的呼唤,更是闽西老区苏区人民的热切期盼!

20世纪90年代,龙岩在全省率先掀起了公路“先行工程”建设热潮。从1992年到1996年,3年多时间,投资20多亿元将坎坷闽西公路全面改造成为800多公里宽敞平坦的水泥路,闽西的交通条件得以大大改善。

1998年,一个发展“大交通”的战略构想被勾画出来:到2010年前,闽西要建成一个机场、五条铁路、三条高速公路和“两纵一横加一环”的客运、物流、汽车维修三大中心,初步形成国家公路运输主枢纽。

于是,闽西人还没来得及擦干“先行工程”飞溅的汗水,又在欢庆胜利的锣鼓声中炸响了高速公路建设的隆隆炮声,在全省山区地市中勇拔头筹。

于是,短短几年里,在全市国省道路段得到全面改造和完善的同时,农村公路建设也掀起了高潮。仅仅三年多时间就累计完成农村等级公路水泥路改造5000多公里,农村公路建设里程数及投资额连续三年居全省首位。全市所有在册革命基点村、少数民族村和300人以上自然村均实现通公路,走在了全省山区地市前列。

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闽西人都不会忘记这一个个令人激动的日子:

1998年4月,沟通闽粤的梅坎铁路开工建设;

2001年3月,梅坎铁路正式营运,结束了闽西只有一段56公里铁路客运断头线的历史;

2001年12月,赣龙铁路开工建设;

2002年1月,漳龙高速公路龙岩至和溪段通车。它标志着漳龙高速公路龙岩段主体工程,经过建设者们5年多的艰苦努力,终于全面完工;

2004年4月,龙岩冠豸山机场通航;

2005年4月,连接京九的赣龙铁路建成通车;

2006年1月12日, 由龙岩始发直达北京的“海西号”开通。这是福建继福州、厦门之后,第三条通往北京的始发列车。“海西号”一下子拉近了闽西与首都北京之间的时空距离;

2006年年终岁末,龙岩项目建设更是“好戏连台”:12月25日,国家重点项目——龙厦铁路动工兴建;27日,龙岩有史以来单项投资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永武高速公路也在武平十方破土动工;两天后,上杭古田大道开工建设;

为改善我市农村交通运输状况,市委市政府累计投入40多亿元,建设里程7500公里,至2007年底,在全省山区市中率先实现行政村村村通水泥路;

2007年,全长136公里的龙长(龙门至长汀)高速公路正式建成通车。这是国家高速公路网厦门至成都线的重要路段,也是海西“三纵八横”高速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建于2003年;

2009年9月29日,永武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2012年6月29日,龙厦铁路开通运营暨动车组首发仪式在龙岩举行;

2012年9月28日,全长约237公里的双永高速公路(永春县岵山至永定县下洋镇沿江闽粤界)正式通车;

2012年12月25日,蛟城高速公路(蛟洋到上杭城关)建成通车;

2013年2月,湖城高速公路(永定湖雷至永定城关)通车;

2015年9月,漳永高速公路通车;

2015年11月3日,古武高速武平十方至东留段全线贯通;

2018年12月29日,南龙铁路全线贯通,从龙岩到南平的时间大大缩短;

2020年1月25日,永定至上杭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指顾崎岖成大道,笑谈荆棘等祥云。“十三五”期间,我市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保持高位运行,累计完成投资达590亿元,规划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如期完成,全市初步形成“两纵一横”铁路网,基本实现“县县通铁路”,基本建成“二纵三横二联”高速公路网和“四纵四横三联”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网,全面实现“县县通高速、镇镇通干线、村村通客车”。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经济区交通主干线全面对接,初步构建了以公路和铁路为主、民航为辅、水运为补充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随着龙岩立体交通的建成,龙岩已成为对接东部沿海、拓展中西部腹地、贯通粤港澳大湾区、带动老区苏区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性“绿色交通”枢纽。

高山低头坦途现,打开山门通八方。

推开重重山门,不仅是地域上闭塞的自然交通,更指人们思想上传统的禁锢观念。

下篇 万千帆影踏浪来

群山环抱的闽西,是先民心中的安居乐土。

遥想当年,闽西凭借其闽粤赣边独特的地理优势,曾营造出舟来楫往、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

然而,当年以其崇山峻岭的天然屏障铸就了作为中央苏区核心区域的闽西,多少年来,历史的光彩却没有辉映出现实的辉煌。

“向贫困宣战!”从上世纪80年代起,闽西的历任领导班子像接力赛一样,把脱贫致富、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一棒接一棒传下去。他们从龙岩的实际出发,不断开拓,与时俱进,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提出并实施各具特色的发展战略。

突破重围出关山,春风飞度坂寮岭。拥抱新世纪,一条条振奋人心的消息传遍八闽大地:

全市1783个行政村实现村村通电,正式宣告消灭无电村;

在全省山区县市中率先实现村村通公路;

所有行政村全部实现电话程控化,实现村村通电视;

……

一步一步告别贫困和落后,龙岩正大步走向开放与繁荣。

1997年5月1日,龙岩撤地设市,被有关媒体称为:千年一遇的历史机遇。

世纪之交,闽西与全省、全国一样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以什么样的面貌、什么样的基础、什么样的实力迈向二十一世纪?

1998年,顺应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内地山区迅速崛起,山海协作联动发展,建成海峡西岸繁荣带”的发展战略,中共龙岩市委一届三次全会作出了《关于全面加快闽西发展步伐的决定》。

内外双向开放,点轴梯度推进,依靠科教兴市,促进跳跃式发展——于是,力争上游的闽西人又开启了新一轮创业的壮丽征程。

21世纪,为闽西的发展展示了宏大壮阔的舞台。

21世纪的中国,为闽西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支撑力和策动力。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中共龙岩市委二届四次全会提出:要提前三年也就是到2017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在全国著名革命老区前列的目标定位。

大潮拍岸,群雄竞起。当人们把历史大镜头推向世界东方,一个全新的区域发展大格局正在华夏大地上风生水起——长江三角洲一体化进程已迈开实质性步伐;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协作正全面展开……

面对新一轮区域经济的大发展、大整合,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 2004年8月31日,中共龙岩市委二届七次全会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继续坚定不移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和扩大对外开放,把龙岩建成闽粤赣边联结沿海、拓展腹地的生态型经济枢纽,使闽西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增长极、辐射极、集聚极。

这是闽西老区对发展战略、发展取向、发展路径的丰富和完善,也是闽西发展思路的一次新的跃升。

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山海之间的大跨度、多层次、全方位协作融合,从此展开。

山门敞开,开发浪高,春潮澎湃。众多富有远见卓识的投资客商来到了龙岩,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福建西部这一方热土!

长汀,是一座拥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的古城,古时是州、郡、路、府的治所,曾经是闽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闽粤赣三省边界的著名水上交通枢纽和商业贸易中心,“日行商船八百余,粮油盐铁过汀州”,向世人展示出一幅鲜活的“清明上河图”。

长汀,当年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后勤保障基地。红军入闽后,在这里建起了第一所红军医院、第一家工农银行、第一个红军被服厂,赢得“红色小上海”的美誉。

然而,曾几何时,这里的水上交通枢纽优势和区位优势不复存在了,繁华和喧嚣也在岁月的更迭中消逝了。

时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长汀人抓机遇,寻突破,谋改革,求发展,仅短短几年间,仿佛阿拉伯神话中的芝麻开门,地处偏远、看似没有优势可言的长汀县却演绎了一个化劣势为优势的山区奇迹神话,“长汀现象”“长汀经验”的旋风劲刮八闽。

青山尽弄项目曲,红土高唱发展歌。

“十一五”期间,闽西着力构建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开放协作、生态环境、社会保障、和谐社会等六大支撑体系,重点培育烟草、机械、钢铁、铜、建材5个年产值达到100亿元和纺织、电力、煤炭、农产品加工、旅游5个年产值50亿元产业以及电子信息、医药化工和现代物流等3个新兴产业。这就是闽西的“10+3”产业发展规划。

犹如登上一座高峰,眼前豁然开朗,闽西人又找到了加快发展的新的支撑点。

这是闽西发展的又一轮希望。

好风凭借力,送我入青云。进入“十三五”,龙岩全市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发扬“闹革命走前头,搞生产争上游”优良传统,抢抓机遇,勇敢迎接经济下行和疫情突发等各种挑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新龙岩建设迈出新步伐。

全市生产总值顺利完成赶超总量任务目标,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稳步提升,固定资产投资、外贸出口总额保持较快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00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较快增长,高于经济增长水平,累计新增就业10万人,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获批设立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创新建立e龙岩网上公共服务平台,获中国政府信息化管理创新奖,入选全国智慧城市十大样板工程;行政服务“龙岩标准”走在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推行新建商品房“交房即交证”;率先在全国启动职业技能电子培训券试点工作;龙岩社保卡先后被列入国家金融科技应用试点、“一卡通”创新应用综合示范区等国家六部委试点示范区;在全省率先实现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全覆盖。

创新实行产业链招商“四个一”、项目审批代办、“云招商”“云签约”等举措,深入开展征地拆迁促重点项目落地百日攻坚大会战,省“五个一批”、省市重点、“重中之重”等项目均超额完成年度投资任务,龙岩市和新罗区获省“五个一批”正向激励奖励,龙龙铁路龙岩段顺利推进,龙岩新机场选址获国家民航局批复。

闽西大地正春风,播种希望当其时。龙岩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不断培育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布局。

实体经济进一步做强做优。通过实施一二三产业“百千”增产增效行动,推动“一企一策”“一业一策”落实,组织“千名干部挂千企”帮扶、“手拉手”供需对接等活动,实现新旧动能加快转换、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韧性持续增强。

千亿产业集群成功打造。通过推动工业企业集聚发展,文旅康养、建筑业产值已突破1000亿元,有色金属产值有望突破1000亿元大关,成功创建国家高技术转化应用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荣获“中国专用汽车名城”称号。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保持全省领先。形成了有色金属、机械装备2个支柱产业,能源精化、农产品加工、烟草、纺织、建材5个重点产业,光电新材料、生物医药2个新兴产业为主的工业发展格局。

特色现代农业增势良好。出台特色现代农业提质增收行动方案,扶持培育七大优势特色产业和“八大珍八大鲜”名特优产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不断提高,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逐渐打响。全市拥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7家、县级以上合作社828家、家庭农场15196家。

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和海丝核心区建设,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闽西南协同发展区,不断深化龙台交流,漳平台创园在全国台创园建设考评中连续四年排名第一。

……

闽西这片创业宝地、投资福地,企业风头正旺,产业风生水起。

天时人事日相催,万千帆影踏浪来。

站在新起点,闽西人正以更加铿锵的步伐和昂扬的斗志,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建设闽西南生态型现代化城市、打造有温度的幸福龙岩努力奋斗!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由市交通运输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