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舞动闽西农村经济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华夏大地,闽西的发展打开了新的篇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龙岩紧跟党中央的决策步伐,打开思路,沉寂已久的老区焕发出新的活力。
彼时,乡镇企业是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时代浪潮中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乡镇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振兴闽西农村经济的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为如今民营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社队企业为乡镇企业发展打基础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乡村的社队企业已呈现“烂漫山花,到处开放”特点,加上当时就业的迫切需要,共同催生了乡镇企业的兴起。
当时的龙岩称为龙岩地区。根据资料记载,当时,龙岩地区主要有小农具小煤窑等一些生产技术薄弱、规模小、设备简陋的社、队企业,由于采取“统一领导、核算、分配”的经营管理方式,无法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为此严重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到1978年全地区社队企业仅2932个,从业人员4.55万人,总收入0.66亿元,税利总额0.12亿元,固定资产原值0.21亿元。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队企业要有一个大发展。次年,国务院又颁发了《关于发展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调整后的政策使“搞副业”不再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尾巴”,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又使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寻找新的出路。
在这历史背景下,龙岩地区农村集体和个体私营企业有了一个初步的发展,到1983年,全区有乡村集体企业3109家,个体户1262户,总收入1.50亿元,工业产值0.78亿元,1978至1983年的6年间,平均增长速度17.1%。
乡镇企业迎来蓬勃发展时期
1984年,中央4号文件正式提出发展乡镇企业,指出“社队企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有些是城市大工业不可缺少的助手”。
同年,龙岩地委召开专题工作会议,专题研究讨论发展乡镇企业问题,按照“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指导方针,采取“四轮驱动”(乡办、村办、联合办、个体办)的办法积极发展乡镇企业。社队企业改称为乡镇企业,范围从乡、村两个层次扩大到乡、村、联户、个体四个层次,各级管理机构也由社队企业管理局改称为乡镇企业管理局。随着乡镇企业地位的进一步明确,龙岩地区乡镇企业开始步入一个蓬勃发展时期。各级都进一步认识到了发展乡镇企业对振兴农村经济的重要意义,采取各种措施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
1985年地区行署成立乡镇企业开发性领导小组,拨出1650万元资金支持兴办乡镇企业,此后还结合扶贫工作,组织扶贫工作队分赴贫困乡镇,带资金、人才、技术驻乡,扶持兴办骨干企业,形成大部分乡镇都有一个产值50万元企业新局面。
以古田镇为代表,当地形成了镇办、村办、集资联办、个人独办“四轮驱动”的兴办工厂的火红局面,乡镇企业发展如火如荼。古田镇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了水泥、轻钙、铅锌、锰为主体的矿产加工产业,以及家具、造纸、竹筷等竹木加工体系得到快速发展。
记者找到1987年4月25日《闽西报》头版的一篇消息《古田镇三年实现五个翻番》,里面写道:“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1983年至1986年三年间,全镇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实现了五个翻番。即工农业总产值翻了一番,乡镇企业总收入翻了二番,税收翻了一番,人均创产值翻了一番,人均存款翻了二番。”
1984年,福建省第一家农民股份制企业上杭古田友谊水泥厂成立。这家水泥厂由古田镇的24户农民集资4万多元和赊购部分设备开始兴建,正式建成投产后,由懂技术、善经营的赖永兴等4人承包,随后,产值利润连年翻番。也正是友谊水泥厂的先行先试,让当时全龙岩地区的人们看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让思想变得更加解放,对改革开放的认识更为一致。遍地工厂的古田,当时被称为“十里山沟百家厂”,1991年,古田工农业总产值突破亿元大关,成为闽西乃至全国老区首个亿元镇;1992年,继工农业总产值突破亿元后,古田镇乡镇企业总产值突破亿元大关。
政策的扶持,思想的统一,龙岩地区的乡镇企业发展越来越好。至1988年,全地区共有乡村企业4556个,总产值4.61亿元,固定资产原值3.72亿元。与此同时,联户、个体企业呈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1988年,全地区有联户、个体企业5.5万个,总产值3.9亿元,工业产值1.88亿元,分别是1984年的4.5倍、7倍和3.4倍。占当年乡镇企业总产值的38.3%,工业总产值的30.7%。
乡镇企业实现跳跃式发展
政策加持后,龙岩地区的乡镇企业在1984年开始得到迅速发展,据资料记载,1984—1988年,乡镇企业年均增长率为28.87%。1988年后,由于受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龙岩乡镇企业发展也放慢了脚步,年增长率为10.8%,1991年开始回升,当年总产值16.3亿元,比上年增长17.17%。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讲话后,根据经济发展形势,省、地分别作出《关于促进乡镇企业继续健康发展的若干规定》《关于加快发展乡镇企业的决定》,龙岩地区乡镇企业开始步入高速度发展阶段,呈现出“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的趋势。
1992年实现总产值23.71亿元,比上年净增7.42亿元,增长45.52%;工业总产值13.56亿元,增长35.17%;实现纯利润2.47亿元,增长73.67%;税金1.25亿元,增长38.41%。1993年,全地区乡镇企业经济总产值创历史最高水平,达46.97亿元,产值比上年净增23.26亿元,增长98.1%;实现工业产值24.80亿元,增长82.89%;实现纯利润5.04亿元,增长104.04%;税金2.78亿元,增长122.40%。乡镇企业实现了“四分天下有其三”,税收、利润占全区财政收入的1/3。
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在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体育卫生、交通通讯以及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乡镇企业成为全地区农村摆脱单一的经济结构、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成为全区社会商品总供给的重要来源。
乡镇企业地位举足轻重
龙岩地区的乡镇企业通过15年的改革,已发展成为以工业为主体,交通运输、建筑、商业饮食各业并举,具有相当规模和阵容的一、二、三产业齐全的城乡结合的综合经济,拥有了建材、冶金、化工、森工、造纸等一大批骨干企业。
根据资料记载,当年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工业企业主要是立足于当地资源而形成的重工业型企业。在乡村工业中,煤炭采选、竹木采运加工、建材采掘加工、矿产采掘加工四大资源型行业1993年产值8.99亿元,占当年乡村工业总产值的69.91%。
水泥制造业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发展最快的行业。据统计,全地区有乡镇水泥企业186家,涉及生产能力1086万余吨,占全区水泥生产能力的84%以上。1993年,全地区生产水泥168.5万吨,是1991年的2.1倍。水泥企业主要分布在石灰石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龙岩适中镇、曹溪镇,上杭古田镇,永定高陂镇、坎市镇,武平岩前镇等地。
1993年,全地区乡镇企业总数10.9万个,是1978年的35倍;从业人员32.8万人,是1978年的7倍;乡镇企业总产值46.97亿元,是1978年的55倍;工业总产值24.8亿元,是1978年的67倍;税利总额7.8亿元,是1978年的65倍;固定资产原值20.95亿元,是1978年的100倍。全地区乡镇企业总产值超10亿元的县(市)2个,超亿元的乡(镇)11个,千万元产值以上企业34家,百万元产值以上的企业299家,标志着本地区乡镇企业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和实力。
乡镇企业作出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后一段时间,乡镇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1993年,龙岩地区乡镇企业经济总量继1992年突破农村社会经济“半壁江山”后,又实现了“四分天下有其三”;在全地区工业体系中,与国有、二轻、工业形成“五分天下有其二”的格局;税收、利润占全地区财政收入的1/3。同时,在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体育卫生、交通通讯以及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乡镇企业已成为龙岩地区农村摆脱单一的农村经济结构,解决农村富余劳力和农民增加收入的主渠道,成为本地区社会商品总供给的重要来源。1993年,全地区乡镇企业职工32.80万人,占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9.11%提高到29.95%,发放工资总额由1978年的0.39亿元提高到8.14亿元,按本地区224.55万农村人口计算,人均363元,占农村人均收入的25.62%。1993年,全地区乡镇企业生产原煤431万吨,水泥169万吨,发电量3.15亿千瓦时,机制纸及纸板2.38万吨,服装99万件,分别占全地区生产总量的88.8%、58.3%、12.53%、57.07%和70.06%;砖、瓦、石灰、中小农具等产品,基本由乡镇企业生产。
乡镇企业的发展成为缩小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的有效途径,造就了一批具有强烈商品经济意识和创新进取精神的新型农民企业家。随着整体实力的加强,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生产设备的不断更新改造,乡镇企业不再满足于唱“配角”,而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寻求发展。
乡镇企业促进了农村财政税款的增收和集体经济的积累。1990年各乡镇企业上缴的税金2587万元,比1980年增加12.4倍,1990年乡镇企业总利润3112万元,比1980年561.7万元增长4.54倍,为龙岩开拓了新的财源,有力地支援了国家和地方的建设。
从数字的变化可以看到乡镇企业发展带来的巨大贡献,回顾龙岩地区乡镇企业15年发展历程,这是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引导下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在自身发展中不断改革的过程,在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记者 梁熙 整理采写,图片除署名外由龙岩市档案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