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农村应从源头上防“山寨食品”
□蔡庆阳
前不久,笔者回了一趟农村老家,村口有一家小卖部,便想买一些“伴手礼”给亲戚。进到店铺里,看到柜台上摆放着不少“傍大牌”的“山寨食品”,有模仿可比克的薯片、有模仿绿箭的口香糖、有模仿大好大的瓜子……这些商品的商标、外包装元素等与正品相当接近,价格也比同类产品低廉不少,听店主说,销售还是很不错的,有一定的市场。
据了解,“山寨食品”大多来自手工作坊,生产环境、产品质量等都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经常食用可能影响身体健康。目前,此类“山寨食品”在农村小卖部、流动摊点比较常见。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市场监管难,由于农村食品加工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客观上为不法经营者和诚信守法意识淡薄的经营户提供了生存空间。其次是假冒手段层出不穷,仿冒的技术越来越高,有些假冒产品包装上还打上了正品的二维码,让消费者防不胜防。三是农村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薄弱,不少农村消费者食品安全知识比较匮乏,辨识仿冒品能力不高,消费者尤其是农村老人和小孩在购买时并不会仔细地去分辨,往往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山寨食品”。
因此,打击农村“山寨食品”,从源头上把控是关键,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沟通协作机制,继续加大对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来源线索的追查力度,一方面要严打小作坊等制造源头,另一方面要管好批发商等流通源头。通过多部门联合执法,严抓严管,堵住“山寨食品”的源头。同时,要督促食品生产、销售经营者严格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切实落实食品安全相关要求,把好进货关、销售关,保证产品质量。要积极完善食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引导正规渠道配送优质食品下乡进村,杜绝假冒伪劣食品,推进食品经营店规范化建设。此外,还要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帮助农村消费者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和维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只要社会各方力量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才能真正让农村不再是“山寨食品”的庇护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