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孩子找玩伴,使邻里变亲近。新罗区这个志愿服务项目实施三年多来深受欢迎——

让孩子有发小


编者按

“让孩子有发小”志愿服务项目是践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意见》的成果之一,2020年第23期《半月谈》对此项目成果给予肯定,近日该项目成功入围新罗区首届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编发这篇报道,让大家了解这一志愿服务项目。

□记者 林阿玲

提起“发小”,很多人会想起儿时一起抓蟋蟀、滚铁圈、偷摘果的玩伴。发小之间的友谊,常常不亚于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

但城镇化的高楼套房,让现在的许多孩子困守家中,很少有天天可以玩在一起的朋友,邻里之间也少有走动,社区活力不足。如何帮孩子找发小,给社区添温度?2018年以来,新罗区西陂街道华莲社区在恒兴绿景小区探索实施“让孩子有发小”志愿服务项目,效果极佳。

孩子 交到了好朋友 学到了新知识

5月23日,周末下午,恒兴绿景小区。

“妈,我和妹妹去找邻居罗健乐玩啦!”“去吧,记得早点回来吃饭!”做完作业的杨子娟心已飞到窗外。不到五分钟,住在4号楼的两姐妹便来到同小区6号楼罗健乐的家,三人开心地玩起游戏来。

他们都在龙岩实验二小读书,但不同年级,过去并不认识,后来通过参加“让孩子有发小”志愿服务项目主题活动相识并成为好朋友。“罗健乐很有意思,又懂很多知识,跟他一起玩很开心。”这个新朋友给杨子娟姐妹俩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乐趣。

“我们就是给孩子搭建一个相识相知的平台。”恒兴绿景小区“兼合式”党支部宣传委员、福建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廖志添是“让孩子有发小”志愿服务项目的发起人。在他看来,现代家庭孩子少、邻里往来不多,孩子普遍有孤单感,不利于健康成长。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的他和当过教师的妻子欧月萍平日热心公益事业,常常会探讨这方面的问题,之后萌生了主导开展“让孩子有发小”志愿服务项目的想法,该项目很快得到了华莲社区的大力支持。

据介绍,该项目主要以居住在恒兴绿景小区、就读于龙岩实验二小的孩子为服务对象,由热心家长当群主,按自愿原则组建活动微信群,通过党建带团建、队建,结合“我们的节日”开展“童心向党”“家国情怀”“垃圾分类”等主题活动,孩子唱主角,形式多样活泼,并设有礼物或奖品。

“活动很有意思,孩子很喜欢!”小区1号楼的业主邱宋元育有一双儿女,他说每次一有开展活动,姐弟俩就兴奋得很,赶紧完成作业后便开心地奔向现场。记得今年元宵节,高个子的女儿与一位小个子男孩同台表演,形成鲜明对比,加上“孩子王”廖志添原创的文明楼道相声,笑点很高,台上台下欢乐无限。两个孩子经常参加活动受益多多,成长迅速。

杨子娟的妈妈邓爱香也深有同感,她告诉记者,以前女儿很腼腆,在小区内很少朋友,自从参加了几次“让孩子有发小”主题活动,鼓励她大胆上台朗诵等表演后,她不仅结交了很多本小区的好朋友,还学到了许多课堂上没有的知识,也得到了很好的舞台锻炼,现在整个人变得开朗自信了。

“孩子去邻居家玩,无须担心安全问题,也不用我们家长一直陪着……”深感受益的邓爱香,热心当起了“让孩子有发小”活动微信群的群主。她介绍,群成员是动态的,每年更新一次,一年级新生家长进入,六年级毕业学生家长退出。目前群里有50多户家庭,活动一发布,名额几分钟内被“抢光”。

邻居 关系热络了 走动频繁了

本月14日傍晚,又一场“让孩子有发小”主题活动——“传承红色基因,节水从家庭做起”在恒兴绿景小区开展,廖志添胸戴红领巾,以童话版的方式向前来参加活动的孩子们宣讲节水知识、《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故事,组织孩子们朗诵有关水的诗词、唱红歌……现场充满童声、掌声、笑声。

“类似这样的活动,平均每年开展七八次,单靠社区的力量不够。”华莲社区党委书记、主任邱鹭鹭介绍,活动还得到了龙岩实验二小的大力帮助,得到了傅灿龙、张国权等家长们的热情支持,使活动得以延续。

“你看现在小区中庭内,一群群孩子们追逐嬉戏,热闹有生机,和以前不一样了。”经常带着孩子来参加活动的恒兴绿景小区居民曹璐燕说,孩子们熟悉起来以后,家庭之间的走动也变多,邻里关系近了、亲了。

三年多来共组织活动30多场,党员参加志愿服务1200多人次、万余小时,受益的孩子和群众逾2000人次。“让孩子有发小”志愿服务项目成功开辟了第二课堂,让孩子们增进了友谊、增长了知识,四合院式的“乡愁”渐渐回归现代化住宅小区。人民网、新华网、《半月谈》等分别对该项目进行了深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