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西渡拔“钉子”


1933年5月,广东军阀陈济棠、黄任寰部盘踞上杭城,在水西渡驻有一营的兵力,筑有坚固的工事。外围架有铁丝网,从水陆两路严密控制苏区和白区之间的往来,对苏区经济进行封锁,企图困死苏区军民。它像一颗钉子钉在苏区大门口,不拔掉这根钉子,将影响苏区的物资供应,影响苏区的巩固和发展。上杭县苏向福建军区汇报了群众急切拔除这个钉子的要求。福建军区政委谭震林同志认为群众的要求是正确的。

5月3日,汀江河水猛涨,架在水西渡的浮桥被洪水冲走了。驻在水西渡东岸的敌人见浮桥被冲,好像丢了救生圈似的,终日惶恐不安地躲在工事里。谭震林得到这个情报后,认为正是拔除钉子的好时机。于是当即召开了会议,作出了具体的作战部署。

这天,福建军区红军和上杭县赤卫军共五六百人,在谭震林政委指挥下,悄悄地兵分三路:一路从古石背出发,一路从丰明头出发,一路主力从宫子前出发。由党团员组成的“敢死队”扛着门板,手持驳壳枪,身带马刀和手榴弹,到达目的地后,但听一声令下,一阵猛冲猛杀,首先冲进了敌人驻地。打开了缺口,随后的各路部队,三路夹击、齐头并进,打得敌人晕头转向,鬼哭狼嚎。敌人见势不妙,纷纷缴械投降,当了俘虏。可还有一部分敌军,继续负隅顽抗。谭震林把三路人马集中一起全力攻打,顽抗的敌人抵挡不住,慌不择路跳入汀江,淹没在滔滔洪水中。此次战斗,缴获机枪1挺,步枪400余支,全歼粤军1个营。

自此一役,敌人再也不敢在水西渡设关扎卡。革命群众则巧妙地从城里运出大批食盐、布匹、药品、百货等生活必需用品,经水西渡水陆两路源源不断地运往苏区。

感言

龙岩市公路局上杭分局团支部书记 郑鹏: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乎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传承好闽西红色基因,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要带头履职尽责、带头担当作为、带头承担责任,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记者 池银花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