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适中文脉长


□陈寿南

历史,是岁月的记忆,文化的传承;文化,是智慧的结晶,文脉的延续。

闽西“南大门”的群山环抱中,有这样一个美丽古镇:她拥有一座迄今800多年、福建唯一、全国鲜有的三合土“文明塔”,拥有一座迄今800多年、与“文明塔”相呼应的“魁楼”,拥有一座迄今800多年堪称福建土楼年龄最大的 “古楼”,拥有一处迄今400多年、纪念文天祥抗元的“丞相垒”,拥有一座迄今200多年的“崇文书院”,还拥有一座当年中央苏区红色交通线的交通站——闽南通讯社驻所“镇春楼”……

人们不禁要问,拥有这样多的历史古迹、文韵深厚的古镇在哪里?她,就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龙岩市新罗区的适中镇。

西晋“八王之乱”后,中原百姓纷纷南迁。据史料记载,唐宋年间,适中因山高林密成了南迁先民定居的村落。宋建炎二年(1128),开漳圣王陈元光后裔陈七七之孙陈小十于南来适中开基,置地兴建了“古楼”(最早的福建土楼),为陈氏一世祖。随后林氏、赖氏、谢氏等先民也纷纷在适中开基。目前,适中的姓氏多为中原南迁而来,方言为闽南语系。

“文明塔”和“魁楼”的古建筑,见证了“百世经师”、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的理学思想。时任漳州知府的朱熹到适中讲学时,建议在适中的南面山巅上修建一个白塔,在镇里沿中轴线修建一座“魁楼”,为此才有保留至今的两座古建筑。“文明塔”象征帆船桅杆,寓意一帆风顺;“魁楼”乃奉祀奎星和文昌帝君的地方,寓意当地人才荟萃。塔名、楼名相传均为朱熹所题。“文明塔”位于适中镇南面山巅上,修建于宋代,原塔13层、高40米、八角形,因遭两次雷击,塔顶已倒塌,现存9层。“魁楼”坐落于适中中学大门内,与“文明塔”同期修建,塔阁式建筑,安有魁星像。“文明塔”和“魁楼”留存给人们对事业风顺、文运昌盛的祈盼!

气势宏伟、比屋连甍、年代久远的土楼群,是适中镇的历史建筑瑰宝,也是游人眼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经过岁月洗礼,适中土楼群仍保存有300余座土楼,仅中心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就有100多座。适中的土楼群始建于宋末元初,盛建于明清时代。适中的土楼风格各异:厝包楼、楼包厝、多井多梯、多门多厅、亦俗亦雅……无不蕴涵着深厚的儒家文化,其建筑有别于永定、南靖的土楼。其中,有三座土楼堪称全省之最:中心村的“古楼”,亦称古丰楼,建于1128年,是福建最古老的土楼之一;中心村的“典常楼”,亦称瑞云楼,是福建最华丽的土楼之一;仁和村的“庆云楼”,共有五层,高17.5米,是福建最高的土楼之一。

位于适中南部倒岭坳的“丞相垒”,是南宋丞相文天祥抗元驻师的遗址,留下许多传说和故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了纪念这位抗元民族英雄,400多年前修建的“丞相垒”牌亭和“国公桥”,素来为人们凭吊英雄之所!

走进重新修葺、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崇文书院”,望着“适中优秀学子名单墙”,人们可以感受到适中崇文重教的文化传承与人才辈出的历史荣光。新中国成立以来,适中镇考上硕士和博士的学子多达360多人,其中院士1人(谢华安,著名杂交水稻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教授6人。今天,为鼓励子子孙孙勤学成才,适中还有不少以姓氏名义成立的奖学金。

民俗文化活动,是文脉流长、留住乡愁的一个重要载体。适中的“盂兰盆节”(十月半)是适中重要的民俗文化节,位居龙岩市“十大民俗活动”之首。每逢干支甲、乙、丙三年的农历十月,由陈、林、赖、谢联合举办长达15天的盛会庆典,祈求国泰民安、和睦相处,让传统美德代代传承!

在适中,你不仅可以领略到厚重的历史文化,还能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位于蓝田村的“镇春楼”,在革命战争年代,设立过 “闽南通讯社”,成为中央苏区红色交通线的重要站点,毛泽东、邓子恢、伍洪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指导过革命斗争,从闽南进入苏区的人员、物资,在这里中转。苏区时期,曾任福建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的谢景德、长征30位女红军之一谢小梅,都是适中人。适中的红色史迹,如今成为我们学党史、悟思想、坚信仰的教育基地。

从历史遗迹、土楼建筑、革命旧址到“盂兰盆节”,我们可以感受到适中独特而深厚的人文;从镇容村貌的沧桑巨变和旅游产业的快速崛起,我们可以感受到适中人筑梦的自豪和追梦的快乐!徜徉在适中宽阔的街道,你会感到这里不像乡镇,更像个繁华的县城,处处充满活力和生机;走进新祠、蓝田如诗如画的乡村,你会感到乡村振兴的春风扑面而来;漫步在“七彩蓝田”的湖边栈道,你会为这里的生态之美而着迷,为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而欣喜,为有温度的幸福龙岩而赞叹……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你想切身感受一番古韵适中文脉长的魅力,还是请你亲自到适中看一看、走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