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闽西对中国革命作出的重大贡献
□ 吴升辉
闽西(龙岩)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著名的革命老区,所辖新罗(原龙岩县)、永定、上杭、武平、长汀、连城、漳平等7个县(市、区)都是原中央苏区县。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闽西进行了长期的革命实践,召开了著名的古田会议,制定了建党建军纲领,开辟了中国革命成功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整个福建都是老区,闽西和江西赣州的一部分是中央苏区,对党和革命的贡献是最大的”“闽西是原中央苏区所在地,对全国的解放、新中国的建立、党的建设、军队的建设作出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贡献。”
一、闽西是毛泽东思想重要发祥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在闽西的革命实践,不仅与闽西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为闽西人民的革命指引了前进的方向,而且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实践总结和理论创新,在建党和建军等问题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基本原则,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先导和奠基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1929年12月在上杭古田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即著名的古田会议,开创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成功之路。古田会议结束七天后,毛泽东满怀革命豪情地在古田赖坊协成店写下了著名文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批评了党内普遍存在的主张流动游击,忽视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的城市中心思想,阐明了建立巩固的农村根据地的重要性,强调了它对夺取全国政权的意义。这表明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中国革命道路理论已经形成。毛泽东理论联系实际,深入调查研究,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新篇章《才溪乡调查》等系列光辉著作,以及与闽西革命实践有重大关联的《调查工作》(后改为《反对本本主义》)《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两篇重要著作,提出了一系列带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观点,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使闽西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发祥地。
二、闽西是中国共产党学习治国理政的实践基地。早在1928年6月,闽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了溪南区苏维埃政府,成为闽西中央苏区政权建设乃至中国苏维埃运动的一个重要开端。此后,红四军入闽推动闽西苏维埃政权由建立乡、区苏维埃政权,到组建闽西苏维埃政府,最后成立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的历程,体现了由下而上建立苏维埃政权的规律。在土地革命实践过程中,闽西在确立和完善党的土地革命政纲过程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从永定溪南以乡为单位、抽多补少土地分配的尝试,到中共闽西“一大”的“抽多补少”土地分配原则的确立,再到南阳会议“抽多补少、抽肥补瘦”土地分配原则的改进。这些正确的土地政策,在闽西苏区得到了有效落实,约有80多万贫苦农民得到了土地。闽西土地革命斗争的经验和成果,对其他革命根据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堪称当时中国土地革命的典范。在政权建设实践中,1930年2月,闽西苏维埃政府筹备处颁发的《闽西工农兵代表会议(苏维埃)代表选举条例》规定:凡在闽西赤色政权所及地方,年满16岁以上的劳动男女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种由群众大会选举代表,经初选、复选、县或相当于县级单位三选后选出代表的选举方式,有效地维护了广大工农群众的民主政治权利。随后召开的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六部大法、十项条例,是中共创建苏区中最早制定的较完备的法律,从各方面保证了苏维埃政权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也为后来全国苏区政权建设提供了范本。闽西苏区致力于发展苏区经济,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经验,1930年7月创办的粮食调剂局是中央苏区范围内的第一个公营商业企业,1930年11月创办的闽西工农银行是中央苏区第一所股份制银行,1931年夏收期间创办的才溪乡劳动互助社是中央苏区第一个劳动互助组织。闽西苏区创办的各种类型的合作社、粮食调剂局,后来推广到整个中央苏区,涌现出“中央苏区模范乡”——上杭县才溪乡等先进典型。特别是作为赣南、闽西各县物资集散地的汀州,当年的手工业、公营工业占了整个中央苏区的一半,这里交通方便,商店林立,市场繁荣,被誉为“红色小上海”。周恩来曾经称赞道:“汀州的繁盛,简直为全国苏区之冠。”闽西中央苏区积极开展红红火火的建设活动,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制、教育、卫生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以至于新中国的成立,积累了政权建设的初步经验。闽西由此成为中国共产党民主建政的探索地和实验田。
三、闽西是红军故乡、将帅摇篮。闽西是全国较早、福建最早创建红军的地方。早在1928年7月初永定暴动后,就组建了红军营。在革命战争年代,闽西有10万儿女参加红军,在发展壮大红四军的同时,先后创建了红九军(后改为红十二军)、红二十军、红二十一军、新十二军、红十九军等五个军。在峥嵘岁月里,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5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新中国成立后授衔的10位元帅中的9位、10位大将中的8位、57位上将中的33位、177位中将中的113位以及众多少将都曾在闽西进行过革命实践和战斗。在抗日战争时期,闽西南红军游击队2400余人改编为新四军二支队,占新四军总人数的近1/3。解放战争时期,闽西人民革命武装又先后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总队闽西支队、闽粤赣边纵队第一支队,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锤炼,从这里走出了邓子恢、张鼎丞、陈丕显、杨成武4位闽西籍党和国家领导人,杨成武、刘亚楼2位上将,刘忠、张南生、陈仁麒、罗元发、罗舜初、袁子钦、傅连暲等7位中将,王集成等59位少将。他们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祖国繁荣昌盛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们是闽西人民的骄傲。
四、闽西是红旗不倒的红色堡垒。从1926年在永定湖雷上南羊头村“万源楼”建立了闽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永定支部开始,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闽西地区党的组织从未间断过,这里存在着20余年党的省、地、县领导机关,它们是闽西人民革命的坚强领导核心。闽西党组织从单独领导革命斗争开始,就注意建立革命武装,并且一直坚持武装斗争,20余年从未间断。在福建第一个红色政权——溪南苏维埃政府成立之时,便开始着手土地的没收与分配工作。在没有任何文件可依照、没有任何经验可参照的情况下,实现了开天辟地的第一次,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溪南13个乡约2万多亩土地的分配工作,2万多农民分到了期望已久的土地。这不仅在福建是史无前例的,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毛泽东因此给予了“意义是很重大”的高度评价。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撤离赣南、闽西开始长征。闽西的长汀、宁化成为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中央主力红军转移后,闽西游击区紧密依靠人民群众,开展灵活机动的游击斗争,在危难中保存并发展了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开辟了大片的游击根据地。闽西党组织领导广大群众在敌强我弱的不利情况下,开展各种形式的保田斗争,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企图全面恢复封建业权的种种阴谋,使龙岩、上杭、永定等县仍有20余万亩的土地一直保留在农民手中,直到全国解放,创造了全国绝无仅有的奇迹。闽西因而成为中国革命在南方“红旗不倒”的两个地区(另一个是海南的琼崖)之一。
(作者系中共龙岩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