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30年新年刚过,在刚刚结束的古田会议上重新当选为红四军前委书记的毛泽东收到一封信,信中过高地估计了敌人的军事力量,对时局和革命前途流露出一股悲观情绪,认为中国革命高潮未必很快到来,因此,应采用比较轻便的流动游击方式去扩大红军的政治影响。写信人是红四军一纵队司令员、前委委员林彪。

当时,林彪产生悲观情绪并不是偶然的。1929年4月,红四军主要负责人毛泽东、朱德收到了中共中央2月9日发出的《中央给润之、玉阶两同志并转湘赣边特委信》,即“二月来信”。此信是根据共产国际总书记布哈林的指示起草的。当时,布哈林对中国农村革命形势估计过低,甚至怀疑红军在农村发展的可能性。“二月来信”要求朱德、毛泽东将队伍分散,每支数十人、数百人,最多不超过500人,还要朱、毛离开队伍回到中央,以便“隐匿大的目标”。红四军前委对“二月来信”进行讨论后,决定不予执行。但这封信还是在红四军官兵中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看了林彪的这封来信后,毛泽东感到林彪提出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并不单单是他一个人的观点,而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反映出在反革命力量不断对红色区域进行“围剿”、中国革命正处于低潮的时期,右倾悲观情绪和思想在党和红军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说明这些同志没有看到中国革命的希望,却被当前的困难所吓倒,因此,“这是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不答复中国革命根据地和中国红军能否存在和发展的问题,我们就不能前进一步”。

为了帮助林彪转变错误认识,并以此教育全军,经过深思熟虑,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在古田赖坊的“协成店”驻地,给林彪写了一封题名为《时局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的长篇复信。在信中,毛泽东除对那些右倾悲观思想做了分析批评外,更多的是深刻阐发了他关于中国革命要“以乡村为中心,以农村根据地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思想。毛泽东坚信中国革命高潮必将到来,现今的“星星之火”,即将成燎原之势,因此在信的最后,毛泽东以诗一般的语言和激情描绘了一幅令人鼓舞的前景:“但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绝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解放后出版《毛泽东选集》第一版时,这封信改题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节选自中新网《毛泽东著作故事: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育林彪》2009-02-10,黄宜毅/节选)

感言

古田会议纪念馆副馆长陈金娥:

1930年1月5日,古田会议召开后一星期,毛泽东同志面对“红旗能扛多久”的疑问,写下了名篇巨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是一首洋溢着理想主义激情的诗,这是一个关于革命前途的神奇预言!91年来,这篇醒世雄文已成为一盏高挂在中国人民心头的指路明灯,指引着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奋进新时代,启航新征程,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这篇经典著作必将永远照亮着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道路,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是毛泽东同志在古田协成店写成的,作为古田会议纪念馆人,担负着“把红色资源挖掘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大使命,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应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讲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满怀信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记者 罗姝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