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传》:以丝路视角探寻闽西文明根脉(下)


□刘知英

(三)向海而行的迁徙基因和生存韬略

艰难创业的闽西先民是缺乏安全感的,他们难以应对外部世界的冲击,只能一避再避,退居偏远山林。但在骨子里,他们又烙印着迁徙的基因。或许还是因为缺乏安全感,他们无法安心待在一处,一个从古传到今日的声音在告诉他们:走出去,去闯,去创造财富和新生活!《龙岩传》以海上丝绸之路为大背景,系统梳理闽西子民从大山走向大海的历史资料和民间佚闻,详尽地写出了闽西子民悲壮勇毅、可歌可泣的生存之路。

离乡既是闽西子民被迫的无奈之举,也是他们一次次满怀憧憬的主动出击。渡海过番向外谋生,闽西人正是借着一股从骨子里携带而来的勇猛无畏,在海上丝绸之路上杀出一条血路,促进了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江流入海》一篇以读者耳熟能详的郑和下西洋事迹为线索,刻画了一位从作者的闽西家乡走出、与郑和并驾齐驱的正使太监——福建海丝第一人王景弘。历史上有关王景弘的记载极少,但作者沧海拾珠式地打捞起各类史志中出现的重要论断,充分发掘在郑和下西洋伟大壮举中负责领航的王景弘对中国航海事业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出生于龙岩赤水镇香寮村的王景弘,怎样从一个偏僻山区的少年变成了皇帝身边的太监?他的成长成才之路又背负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屈辱和悲伤?作者从更感性的角度去感受历史人物的喜怒哀乐,关注个体身上蕴含的普遍审美价值。

除了王景弘的事迹,《龙岩传》还介绍了暹罗“上贡”客、湖坑镇的暹罗驸马、槟榔屿的大伯公等海丝之路上的民间商贸闯荡者,写到闽西人口流动的“牵拾”现象,更通过乾隆时期数万名过番华人被荷兰殖民者屠戮弃尸小溪的“红溪惨案”,点出闽西子民出海觅食的惨烈历史,以有限的文字传递无限的悲慨。书中最令人钦叹的莫过于对乾隆时期最大的刻书中心四堡雕版印刷的描写。“握着锄头的手拿起了刻刀,挑惯粪桶的肩挑起了书担”,偏远的闽西超越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一跃成为首屈一指的印刷巨头,作者的通过自成一体的早期行业规则、版权意识和国内外图书市场等各个向度,展现出闽西人的商业天才。作者也深入分析了族商发展的优势和局限,客观看待四堡书乡印刷业的兴衰没落史,正视闽西族商最终受到工业发展浪潮冲击而衰退的历史与个人因素。在众多传奇商业人物中,作者全面描绘东南亚华侨首富永定“虎豹兄弟”胡文虎、胡文豹的商海浮沉历程,深度观测客家人的生存观、商业谋略和文化性格。绝地重生的果敢、洞察商机的敏锐、吃得苦耐得劳、敢闯荡不怕死,这些品质在药业报业“双料大王”胡文虎的故事中高扬,成了客家人精神坐标的重要标识。龙岩地域侨乡众多,在外会馆也不胜枚举。《龙岩传》以《会馆春秋》一篇细数闽西会馆的发展历程,表现闽西人不忘乡情祖缘,在生存之战中抱团取暖的拳拳同乡情。作者还取镜东肖、下洋等闽西侨乡,通过海内外侨胞带动闽西振兴的事迹体现出闽西人穷则思变,重孝、重亲、重教的地方文化特质,在精神层面与前文述及的祖地情结形成映照。

曾经闭塞的闽西,如今山海相通,《龙岩传》最后一章将视角从过去调换到现在,在注视这个城市的如画风光时,以时而激昂时而舒缓的叙述节奏,掀开了龙岩的历史新篇。书中详细讲述紫金矿业的腾飞之路,介绍龙岩地域的交通发展和闽西农产品“走出去”战略,全方位展现现代闽西人的生活状态。《祖地之光》一篇则分别以世纪之交的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和2019年世界客属第二十五次公祭大典为焦点,从文化传承的角度体察现代闽西人的精神风貌。五洲客家音,四海桑梓情。随着文化、旅游、农业、机械、矿业等产业的高质量跨越,当代龙岩人的带着祖地原乡的精神印记,循着海上丝绸之路,将生意做到了五湖四海。

(四)忠诚勇毅的热血性格和家国担当

客家文化与闽南支系文化的交融始于宋元之交,并在救亡图存的大革命时期达到了顶峰。闽西人的刚强决断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大无畏精神,使这片土地成了英雄的摇篮。《天地正气》一篇围绕文天祥在闽西所作的三首诗文,弘扬文天祥的诗中正气,表现出闽西大地的精神和气节,也为后文闽西成为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奠定了精神根基。文天祥率抗元大军进入闽西,在闽西地域前后停居不足半年,但留下大量的古迹和传说,成为闽西子民的宝贵精神遗产。在他的感召下,闽西百姓纷纷从军抗敌。书中用三个具象化的场景写出三首诗背后的故事和英雄气概,还原受命于危难之际的文天祥在闽西时的惆怅悲凉和铮铮铁骨,国仇家恨,情感鲜明。

闽西中央苏区包括今龙岩地域全境,闽西革命根据地不仅是闽西子弟在革命年代英勇作为的见证,更是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地,是红旗不倒的红军故乡、将帅脱颖而出的热土福地。《龙岩传》打破时间线性叙述模式,分主题展现了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不同侧面,如1929年中国工农红军挺进闽西、闽西的自然和人文条件、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闽西的风云人物等,通过不同主题陈列展览,聚焦这片热土的革命记忆,文风铿锵掷地有声。作者从毛泽东六入闽西的经历着笔,带着崇敬和欣喜之情寻访伟人足迹,捕捉智慧火光,用朴素的语言写崇高的志向,翻开闽西历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古田丰碑》一篇以彩眉岭的柔美烘托古田会议的壮美,用充满画面感的文学想象感受历史的伟大时刻。彪炳史册的古田会议如彩眉岭上的朝阳,冲破黎明的雾霭照亮中华大地。在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四军司令部旧址长汀辛耕别墅时,作者不仅突出毛泽东主持新四军前委扩大会议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还不忘调侃红四军军长朱德与夫人康克清喜结良缘的脉脉温情,在一张一弛中引人神往。书中述及的旧居旧址还有毛泽东休养所、古田松荫堂、新泉望云草室等,这些场所见证了一代伟人扎根广袤土地的革命实践,成为闽西最美的丰碑。

风展红旗,猎猎飞扬。10位元帅中的9位、10位大将中的8位、57位上将中的33位、117位中将中的113位,曾在这里战斗过;4位党和国家领导人、2位上将、7位中将、61位少将及81位省部级领导干部,从这里走出……《龙岩传》在叙述策略之外还以数据说话,用两组令人肃然起敬的数字让读者感受到闽西大地的耀眼光芒,完成了对历史的致敬。与此同时,一如当初对同乡的“牵拾”帮扶那样,走出国门的闽西后裔也没有忘却亿万万苦难中的中华同胞。作者以东南亚华侨首领胡文虎为重要核心,搜集整理闽西华侨抗战时期在教育、医疗、民生、抗战等多个方面发展爱国慈善事业、造福国家和百姓的壮举,通过一个个矛盾和矛盾的化解展现闽西子弟的“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使命担当。

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沉者为地。

《龙岩传》一书从天地之起源引到闽西大地的生命历史,在客观事实、史实的叙述之外,穿插着诸多情感盈沛的诗性抒发,把扁平的历史编织出立体感,让我们看到了闽西文明的文化流转路径。跨越上万年的历史沧桑,龙岩这片土地上的生命演化轨迹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说还有什么没有变的话,那就是镌刻在人们骨子里的奋斗精神。闽西人世代相传的民族性格非但没有随时间褪去颜色,还注入了属于这个时代的新血液,吹奏出了山与海的新交响。 (续完)

(作者简介:刘知英,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现当代文学硕士,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散文学会会员,长沙市作家协会会员。连续五年独立负责湖南省作家研究中心湖南散文年度报告工作,综述作品被收入《湖南文学蓝皮书》。有评论作品散见于《创作与评论》《文艺论坛》《湖南文学》《湖南日报》等。现居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