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去年,我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
全市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实现双增长
□记者 池银花 通讯员 郑嘉雯
“稻谷香,粮囤满。”记者1月14日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过去一年,我市积极贯彻落实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千方百计应对疫情保障备耕,全市粮食生产呈现了较好的发展态势,扭转了近年来连续下滑的局面。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全市预计粮食播种面积190.92万亩、产量82.52万吨,上级下达我市粮食播种面积189.9万亩、产量81.6万吨的指导性计划任务有望得到全面完成,全市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实现双增长,其中,粮食播种面积为近十年来首次增长,是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背景下取得的特殊成效。
落实责任 全力扎牢“米袋子”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我市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并把粮食生产列入乡村产业振兴等考核考评指标。去年,市农业农村局首次与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签订粮食生产任务清单,激发各县(市、区)粮食生产责任感、紧迫感,做到心里有数。同时,采取督导、通报的形式抓粮食生产,派出7个督导组到各县(市、区)开展督导,并下发《通报》,确保省委、省政府下达我市的粮食生产任务全面完成。
“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比较,龙岩、漳州粮食生产完成情况最好,增长率较高。”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全市连续二十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目标,全市耕地面积稳定在250万亩以上。
政策加码 激发农民种粮意愿
“20多年没种粮了,这是我今年自己种的稻谷,太多了吃不完,还拿出去卖了些。”13日,连城县庙前镇兰桥村副主任罗永章,打开自家的粮仓,喜悦地向记者介绍道。
去年初,连城县庙前镇积极落实上级的各项粮食补助政策,免费向群众发放稻种6000公斤,发放土壤调理剂530多吨、磷肥130多吨,并在农机购置、连片土地复垦等方面给予一定奖励,充分激发当地百姓的种粮意愿。乘着这一政策东风,该镇兰桥村村两委带头发动因疫情赋闲在家的60多户村民,平整土地、重开水源,将70多亩连片荒地复耕种上水稻,全村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50多亩。秋收过后,兰桥村家家户户谷仓满满、稻香四溢。
为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去年我市认真宣传贯彻落实上级各项扶持粮食生产政策。其中,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方面,8月底前全面完成发放任务,全市共计发放14889万元,完成任务的100.6%;农机购置补贴方面,全市共使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464.33万元,补贴机具20329台/套,受益农户14197户,分别比上年增长56.92%、57.59%、52.95%。
地方扶粮惠农政策的出台又为粮食生产加码,去年,市财政继续安排50万元,用于粮食“五新”技术推广;上杭县出台加强粮食生产十三条措施,其中对土地流转规模达100亩以上且种植双季稻的,每亩补助500元;连城县对经营主体连片标准化甘薯种植基地,给予购买种苗50%价款补助、每吨400元有机肥补助和土壤调理剂实际购买金额的50%补助。
与此同时,我市不断强化粮食生产风险保障,对种植水稻30至100亩的每亩保额由500元增加到800元,100亩以上的每亩保额由500元增加到1000元,并制定推出甘薯种植保险、高粱种植保险和马铃薯种植保险等险种。去年,全市水稻种植险承保面积166.38万亩,做到了应保尽保。
技术加分 推动粮食生产规模化、机械化
接单、发货、对接客户……农忙时节虽过,但上杭县中都聚胜家庭农场的李晓文、梁永英夫妇每天依旧忙碌无比。这家当地著名的水稻种植大户,近两年又拓展起了新业务:在水稻种植主业外,尝试加工、销售,探索粮食生产机械化。
“几年前,我们农场的稻谷还是纯人工晾晒,那时几乎全村人都在帮我晒谷子,特别费时费力。”梁永英说,“2014年末,我们购买了第一台烘干机,扣除农机补贴,只花了2万多元。后来,又陆续引进了全套全自动生产设备,进行了技改,到现在,基本能够实现日产粮食150吨,2020年,营业额达到2700多万元。”
藏粮于技,确保粮食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近年来,为加快推进粮食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服务社会化,我市重点培育壮大一批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水平高的粮食类新型经营主体。据农业农村部门不完全统计,去年全市种粮大户有795户,比前年新增136户,全市种粮大户种粮面积比前年增加7816亩。
与此同时,我市粮食生产区高质量推进粮食生产“五新”技术示范片建设,以示范片为中心向周边辐射推广优质稻、特种玉米、脱毒马铃薯、脱毒甘薯、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机收再生稻、甘薯标准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病虫害绿色防控等“五新”技术,努力提高粮食单产,助力稳粮增收。
去年,我市共建立水稻、玉米、甘薯等粮食作物“五新”技术示范片260片;示范推广粮食作物主导品种51个,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99%;全市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8.5%,比上年提高1.76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