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石山上红旗扬


□ 刘永良 文/图

马石山,雄踞在永定城区的西北角,海拔1180米,是龙岩市永定区西溪、合溪、湖雷和上杭县稔田等6个乡镇的界山。我们经西溪乡入湖雷镇玉文村,沿着陡峭崎岖的山间小道蜿蜒前行,大约行走了一个小时到达马石山莲花庵。

莲花庵藏在海拔800多米的深山中,原名马石庵,地处湖雷镇玉文村。1946年后,莲花庵受战火和香烛引火等原因,多次损毁,几度重修,我们现在看到的莲花庵是2013年3月动工修建的。

从莲花庵徒步登山,有两条路,路程大约都是半个钟头左右。一条是庵的后向出发,穿梭于原始森林;另一条是庵门口的左侧有一条大约半米宽的水泥路。我们选择走山路,穿越森林。置身于山林之中,抬头是碧空万里,耳畔是啾啾鸟鸣。我们边爬边聊,在山的深处,无人纷扰,自由自在。路途更有嶙峋山石陪伴,有的地方山势平缓,正好舒缓一下。有的地方崎岖陡峭,需一鼓作气。半个小时后,我们顺利到达山顶。站在云雾之上,静静远望,那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让人觉得心情舒畅。

在山顶,我们看见许多石头上锈刻着“红旗不倒”“不忘初心”“马到成功”“登高望远”等红色大字。原来,马石山,还是一座革命的山,光荣的山,在共和国的旗帜上,有马石山血染的风采。肃立在石刻前面,深情瞻仰,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仿佛浮现眼前。在郁郁葱葱的森林中,掩藏着一个如世外桃源般的小山村——西溪乡赤寨村,村中矗立着一座始建于2002年的“军政亭”,像一座丰碑。

红军长征后,留在闽西牵制作战的红八团、红九团、明光独立团、永东游击队和太平区游击队,各自为战,陷入被敌人分割包围的险境。为了更有效地打击敌人,保卫农友们的土地革命果实,1935年4月,从江西突围出来、辗转来到永定的陈潭秋、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方方等党政领导人,在马石山麓的西溪乡赤寨村,召开了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会议——闽西南军政会议。经过对斗争态势的分析,决定成立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统一指挥闽西南的党务、军务和政务,开展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革命的旗帜,坚如磐石般地飘扬在马石山上。游击队夜以继日,行走在马石山麓的各个革命基点村,团结民众,进行血与火的斗争。

1937年,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永定县委宣传部部长马永昌,率吴国桢、刘高友等五位同志,从西溪乡七桥村出发,去仙师镇大阜村动员反动民团联合抗日,被国民党反动派谋杀,制造了震惊福建的“马永昌事件”。在马石山的竹子窠,金砂乡古木督村的优秀女儿、曾任闽西苏维埃政府妇女部长的范乐春患了肺结核病,在此养病,因缺医少药而病故。她的英魂像马石山的青岚,久久地萦绕在革命基点村人民的心中。在马石山麓,游击队藏在半山村的一个山窝窝,遭到国民党保安团的突然围困,闽西特委常委马发贤和永定县委特派员谌春山壮烈牺牲。

马石山,还有一条踏石留痕的红色交通线。1930年至1934年,周恩来、刘少奇、何叔衡等领导干部200多人,经由金砂乡古木督到合溪乡的交通线,到上杭、长汀,安全抵达中央苏区政府所在地江西省瑞金。马石山的老百姓,就像春风吹又生的劲草,舍生忘死地支持游击队,保护革命火种,让红旗在马石山上高高飘扬,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马石山镌刻着革命战争的烽火,也见证了沧桑巨变。在青山绿树的映衬下,“红旗不倒”“不忘初心”的石刻愈显闪亮,时刻激励我们不忘来路,铭记历史;莫负春光,勇于登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