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实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发力“新基建” 打造新引擎
核心提示
为加快构建面向未来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日前,我省印发了《福建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以下简称《计划》),从新网络、新技术、新算力、新安全、新融合、新平台等6个方面做了系统的规划部署,提出到2022年,全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发展水平、创新能级处于全国先进行列。我们来看看《计划》有哪些重要内容。
统筹部署新网络基础设施
近年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成为热词,屡屡见诸报端。“新基建”主要投资领域包括5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5G时代,将进一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以5G为代表的“新基建”,将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的发展新动能。
对此,《计划》提出,加大5G基站站址、用电等支持力度,加快5G网络建设,逐步向有条件的县(市)、乡(镇)延伸覆盖。支持5G独立组网核心网建设和商用。加快面向室内覆盖场景的新一代小(微)基站建设。鼓励5G网络应用部署人工智能、网络切片、边缘计算、云计算、公网频谱局域专用等技术。推动完善国际通信出入口局功能。充分发挥海峡海底光缆作用,提升闽台信息联通水平。建设新一代超大容量、智能调度的光传输网,开展千兆光纤接入试点和移动网络扩容升级,优化偏远农村和海岛地区的网络服务。升级电子政务省级广域网、省级城域网。推进IPv6全面部署。到2022年,全省建成5G基站8万个以上。
建立全省统一的物联网感知设施标识。加快实现窄带物联网络覆盖县级以上城市主城区、重点区域和面向室内、交通路网、灯联网、地下管网等应用场景。打造千万级社会治理神经元感知节点,推动工业、农业、交通、物流、能源、城市管理等重点行业感知设施建设。建设物联网接入管理与数据汇聚平台,实现感知设备统一接入、集中管理和数据共享利用。建设50个以上物联网创新应用示范平台。到2022年,物联网终端用户数达到5000万户以上,打造3个以上全国知名物联网应用服务运营平台。
《计划》提出,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积极发展空天地一体化卫星互联网。
积极打造新技术基础设施
眼下,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正成为炙手可热的新技术,正从多方面深刻影响着各行业的发展。
《计划》要求,建设数字福建人工智能公共平台、福建智能视觉AI开放平台。建设提供技术开发、知识图谱、算法训练、产品优化、开源代码托管等共性服务的开放性云平台。建设一批高质量主题数据库,提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多场景验证和训练环境。深入实施人工智能“双百行动”,在重点领域建设100个以上“5G+AI”深度应用示范项目。
推进建设安全可控可扩展的区块链底层基础服务平台以及区块链算力平台、基础软硬件平台等,启动建设基于区块链服务网络(BSN)的国家东南区域区块链主干网,开发上线数字福建区块链应用公共平台。建设跨链平台,形成支持金融、政务、民生等数字化发展的分布式信任体系。实施“链上政务”工程。在智能合约、金融、物联网、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不动产、智慧城市等领域培育100个以上区块链典型应用。
加快构建新算力基础设施
在2019新经济大会上,阿里云中国区副总裁陈斌提出,人类已经从电力时代进入了算力时代,数据是新的生产资料,算力是新的生产力。
《计划》提出,依托数字福建(长乐、安溪)产业园优先布局大型和超大型数据中心,打造闽东北、闽西南协同发展区数据汇聚节点。加快存量数据中心绿色化、集约化改造。支持在土地资源宽裕、能源富集区域科学布局建设满足离线非实时业务需求的数据中心集中区。争取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区域分中心在我省布局,重点推进中国移动(厦门)数据中心、中国土楼云谷等大型互联网企业区域性数据中心建设,推动金融、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建设。推进建设具备计算能力、桌面交付能力、存储空间和软件服务能力的云计算中心,有序发展混合云。加快建设市级政务数据中心,推进设区市及下辖县(市、区)部门数据中心统一迁移整合。到2022年,全省在用数据中心的机架总规模达10万架,形成“1+10”政务云平台服务体系,全省算力达到P级以上。
健全完善新安全基础设施
伴随数字经济发展,网络安全风险和数字安全风险也将更加突出。
《计划》提出,建设网络安全攻防演练平台,加强网络安全威胁信息共享,全面提升大数据环境下防攻击、防泄露、防窃取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政务网络、工业互联网等重要信息系统网络安全技术检查。
建设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平台,建立公共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保障和分级分类管理体系。建设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福建分中心安全管控平台。加强重要领域敏感数据监管,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加快信创政务云平台建设。在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密码保障系统并开展定期评估,强化密码技术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中的推广应用,扩大数字证书应用范围。
推进建设新融合基础设施
数字技术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深度融合,与数字信息技术相关的产业的比重也显著提高。
《计划》提出,推动农村水利、公路、电力、冷链物流、农业生产加工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实施“农业云131”信息工程,加快形成全省农业信息资源“一张图”。创建一批省级现代农业智慧园、农业物联网应用基地。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
实施城市大脑工程,打造智慧城市数据底座。建立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推进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加快城市各类杆(塔)共杆建设,推广多功能智慧杆,发展智慧管网、智慧水务、智慧井盖等。建设全省统一数字信息视觉网络和服务平台,加强公有视频监控资源整合和共享利用。实施智慧社区示范工程,支持智能停车、智慧门禁、智慧养老等应用。推广城市智能物流设施和末端配送设施应用。到2022年,全省各设区市(含平潭)至少打造1个具有区域特色的智慧城市(县域)示范区,建成15个智慧社区样板。
此外,在建设智慧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智慧教育基础设施、智慧医疗基础设施、智慧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智慧海洋基础设施和智慧广电基础设施等方面,《计划》也提出了具体部署。
全力建设新平台基础设施
《计划》要求,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建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依托行业龙头企业争创一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推动中科院海西研究院(三期)建设等,推进省新药研发中心、康复产业研究院等建设。加快省创新研究院和光电信息、能源材料、化学工程、能源器件等省创新实验室建设,培育产业发展的“先导中心”、国家实验室的“预备队”。吸引国内“一流高校一流学科”在我省设立分校、研发分中心。推进建设科研试验支撑平台,建设完善数据资源基础平台。
(记者 罗玉文 曾志明 整理)
本版图片由记者 郭亦斌 曾志明 通讯员 林莫汐 摄